憤怒達到極點時,就很難克製住,除非天下大勇者便不能做到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你想和對方一樣發怒,你就應想想這種爆發會發生什麼後果。如果發怒必定會損害你的利益,那麼你就應該約束自己、控製自己,無論這種自製是如何吃力。

漢初名臣張良外出求學時曾遇到一件事。一天,他到下邳橋上遇到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服,在那裏坐著,見張良過來,故意將鞋子掉到橋下,衝著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把鞋撿上來!張良聽了一愣,本想發怒,因為看他是個老年人,就強忍著到橋下把鞋子撿了上來。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撿了鞋,好事做到底吧,就跪下來給老人穿鞋。老人穿上後笑著離去了。一會兒又返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小夥子可以教導。於是約張良再見麵。這個老人後來給張良傳授了《太公兵法》,使張良最終成為一代良臣。

老人考察張良,就是看他有沒有遇辱能忍的自我克製的修養,有了這種修養,以後才能擔當大任,處理多種複雜的人脈資源和艱巨的事情,才能遇事冷靜,知道禍福所在,不意氣用事。我們在平時要注意這種修養,克製,忍耐,處理好所遇到的人和事。

有人說,忍耐就是一種妥協。其實,妥協不是簡單地讓步,而是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上達成了一種共識。不管是生活,還是工作,妥協都可以使我們身邊的環境安定團結。

人生不可能總是風調雨順,當遇到不如意、不痛快,甚至是災難時,一個人的忍耐力往往能夠發揮出奇製勝的作用。

忍是一種寬心的智慧,即使是聰明的人,在問題無法通過積極的方式解決時,也應該采取暫時忍耐的方式處理,這可以避免時間、精力等資源的繼續投入。在勝利不可得,而資源消耗殆盡時,忍耐可以立即停止消耗,使自己有喘息、休整的機會。也許你會認為聰明的人不需要忍耐,因為他的資源豐富而不怕消耗。但實際問題是,當弱者以飛蛾撲火之

勢咬住你時,聰明人縱然得勝,也是損失不小的慘勝。所以,聰明的人在某些狀況下也需要忍耐,這可以使他借忍耐的和平時期來改變對他的不利因素。

忍有時候會被認為是屈服、軟弱的投降動作,但從長遠來看。忍其實是低調務實、通權達變的智慧,凡是聰明的人,都懂得在恰當時機忍耐,畢竟在處理人生中的很多事時,更多的是靠理性,而不是意氣。忍耐常有附帶條件,如果你是弱者,並且主動提出忍耐,那麼雖然可能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但卻可以換得存在的空間和餘地;存在是一切的根本,沒有存在,就沒有明天,沒有未來,也許這種附帶條件的忍耐對你不公平,讓你感到屈辱,但用屈辱換得存在,換得希望,顯然也是值得的。

隻要擁有真正寬心的智慧,並且有才幹,不管自己忍耐多久,終究會有出頭之日,而且自身的忍耐力反而會更加富有魅力和內涵。人生很多時候都需要忍耐,忍耐誤解,忍耐寂寞,忍耐貧窮,忍耐失敗。

大庭廣眾之中,眾日睽睽之下,如果互相漫罵攻擊,不僅有傷風化,使你斯文掃地,還破壞了社會的文明形象。當然,有時要做到忍也的確不易。雖然忍耐是讓人痛苦的,但最後的結果卻是甜蜜的。因此,遇事要冷靜,要先考慮一下後果,本著息事寧人的態度去化解矛盾,而這往往需要有非凡的忍耐力才行。

人生總有低穀,有巔峰。隻有那些在低穀中還能坦然處之的人,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走過低穀,前麵就是海闊天空。回過頭來,那些在低穀裏忍耐的日子,那些在苦難中掙紮的日子,那些在寂寞裏執著的日子,都會顯得彌足珍貴,

許多人都會在自覺與不自覺之間信奉著一個字--忍,雖然信奉忍字的人很多,然而真正了解其內涵的人卻少之義少。許多人將一幅幅的忍字懸掛於客廳、臥室之中,然而其中的很多人就像葉公好龍一般,喜歡的不是真忍,而是書畫上的假忍。

忍辱是製怒的一部分,在麵對一些無理取鬧之人的諷刺與侮辱時,能夠釋放於心外才能製怒。

要知道,如果我們欲成就一番事業,就應該時刻注意學會製怒,不能讓浮躁憤怒左右我們的情緒。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見很多人為了一點很小的事情而怒容滿麵,甚至與其他人大打出手,這是欲成大事者的大忌。我們每個人都避免不了動怒,憤怒情緒是人生的一大誤區,是一種心理病毒。克製憤怒是人生的必修課,那些怒火橫衝直撞而不加抑製的人是難成大器的。明朝幾經沉浮的官員李三才的失敗就說明了這一點。

明神宗時,曾官至戶部尚書的李三才可以說是一位好官,為什麼這麼說呢?他曾經極力主張廢除天下礦稅,減輕民眾負擔;而且他疾惡如仇。不願與那些貪官同流合汙,甚至不願與那些人為伍。但是他在思上的造詣卻太差。

有一次上朝,他居然對神宗說:皇上愛財,也該讓老百姓得到溫飽皇上為了私利而盤剝百姓,有害國家之本,這樣做是不行的。李三才毫不掩飾自己的憤怒,說話不客氣的行為也激怒了神宗,因此他被罷了官。

後來李三才東山再起,有許多朋友都擔心他的處境,於是勸他說:你疾惡如仇,恨不得把奸人鏟除,也不能喜怒掛在臉上,讓人一看便知啊。和小人對抗不能隻憑憤怒,你應該巧妙行事。李三才則不以為然,反而認為那樣做是可恥的,他說我就是這樣,和小人沒有必要和和氣氣的。小人都是欺軟怕硬的家夥,要讓他們知道我的厲害。可沒過多久,李三才又被罷了官。

回到老家後,李三才的麻煩還是不斷。朝中奸臣擔心他再被重新起用,於是繼續攻擊他,想把他徹底搞臭。禦史劉光複誣陷他盜竊皇木,營建私宅,還一口咬定李三才勾結朝官,任用私人,應該嚴加治罪。李三才憤怒異常,不停地寫奏書為自己辯護,揭露奸臣們的陰謀。

漸漸地,他對皇上也有了怨氣,並且毫不掩飾自己憤怒的情緒,他對皇上說:我這個人是忠是奸,皇上應該知道的。皇上不能隻聽讒言。如果是這樣,皇上就對我有失公平了,而得意的是奸賊。

最後,神宗再也受不了他了,便下旨奪去了先前給他的一切封賞,並嚴詞責問他,於是李三才徹底失敗了。

古人常說喜形不露於色。而李三才卻不明白這一道理,不分場合、不分對象隨意發怒,自然隻能產生失敗的後果。

蘇軾在《留侯論》中說:忍小忿而就大謀。就是說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闖禍而敗壞大事。

忍小利而圖大業。這是毋見小利。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裏,忍耐也是一種美德。這一觀點盡管與現代的競爭社會略顯不合,但是,很多學者已經發現,忍耐中蘊涵大學問,如果運用得當會使人們受益匪淺。當與人發生矛盾的時候,忍耐可以化幹戈為玉帛,這種忍耐無疑是一種大智慧。百川歸海,以忍為先,有了寬心,一定能幸福。

3.忍不是懼怕,實為變通

既然有忍耐,就必定有忍耐後的前進。忍,不是止步不前,更不是甘心忍讓。朱元璋幾次被郭子興關押,非但沒有絲毫的情緒流露,而且還想郭子興表現出一種妥協中的退讓,也就因為次,郭子興放鬆了對朱元璋的警惕,並在以後對他加以重要。從此可以看出,朱元璋恰到好處的忍耐,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他提升並得以重視。

忍,並不是懦弱,也絕不是退縮,更不是懼怕。忍,是一種策略,是欲進先退,迂回前進!忍,是一個等待,不失時機地重振雄風!忍,是一個過程,就像冬天的大地正醞釀著春的激情。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能忍。

如果你在遇到挫折時能夠換一個角度去看,你就是贏家!

在狂風暴雨中,飛禽會感到哀傷憂慮惶惶不安;晴空萬裏的日子,草木茂盛欣欣向榮。由此可見,天地之間不可以一天沒有祥和之氣,而人的心中則不可以一天沒有喜悅的神思。這就要求我們要做到忍。

受辱之時,要忍,這樣便能消除煩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且還能感動對方,從而扭轉局麵。你的不氣,你的忍讓,不僅能免除紛爭,還可能換來對方的義舉,使事情得到更圓滿的解決,

宋朝的王安石和司馬光十分有緣,兩人在公元1019年與公元1021年相繼出生,仿佛有約在先,年輕時,都曾在同一機構擔任完全一樣的職務。兩人互相敬仰,司馬光仰慕王安石絕世的文才,王安石尊重司馬光謙虛的人品,在同僚們中間,他們的友誼甚至成了某種典範。

做官好像就是與人的本性相違背,王安石和司馬光的官愈做愈大,心胸卻慢慢地變得狹窄起來,相互唱和、互相讚美的兩位老朋友競反目成優。倒不是因為解不開的深仇大恨,人們都不能相信,他們是因為互不相讓而結怨的。

有一回,洛陽國色天香的牡丹花開,包拯邀集全體僚屬飲酒賞花。席中包拯敬酒,官員們個個善飲,自然毫不推讓,隻有王安石和司馬光酒量極差,待酒杯舉到司馬光麵前時,司馬光眉頭一皺,仰著脖子把酒喝了,輪到王安石,王安石執意不喝,全場嘩然,酒興頓掃。司馬光大有上當受騙、被人小看的感覺,於是喋喋不休地罵起王安石來。

王安石也以牙還牙,痛罵司馬先。

自此,兩人積怨更深,王安石得了一個拗相公的稱號,而司馬光也沒給人留下好印象,他忠厚寬容的形象大打折扣,以至於蘇軾給他取了個綽號叫司馬牛。

到了晚年,王安石和司馬光對他們早年的行動都有所後悔,大概是人到老年,與世無爭,心境平和,世事洞明,可以消除一切拗性與牛脾氣的緣故吧。

王安石曾對侄子說,以前交的許多朋友都得罪了,其實司馬光這個人是個忠厚長者。司馬光也稱讚王安石,誇他文章好、品德高,功勞大於過錯,仿佛又是有一種約定似的,兩人在同一年的五個月之內相繼歸天,天國是美麗的,拗相公和司馬牛盡可以在那裏和和氣氣地做朋友,吟詩唱和了,什麼政治鬥爭、利益衝突、性格相違,已經變得毫無意義

了。

朋友之間相處,需要用忍來化解彼此之間的矛盾。人和人都是不同的,對於性格、見解、習慣等方麵的相異,要以忍為重。急風暴雨、迅雷閃電會影響朋友之間的關係,甚至導致友誼破裂,反目成仇;而諾忍於而對彼此的不同,進而欣賞對方的優點,則對方也會對你加以讚美。這樣一來,你們的祥和瑞也就更多了。

一業務員到公司去拜訪,秘書把他的名片交給董事長,一如預期,董事長厭煩地把名片丟回去。很無奈地,秘書把名片退回給立在門外尷尬的業務員,業務員再把名片遞給秘書:沒關係,我下次再來拜訪,所以還是請董事長留下名片。拗不過業務員的堅持,秘書硬著頭皮,再進辦公室,董事長火大了,將名片一撕兩半,丟回給秘書。

秘書不知所措地愣在當場,董事長更氣,從口袋拿出10塊錢:10塊錢買他一張名片,夠了吧!豈知當秘書遞還給業務員名片與錢後,業務員很開心地高聲說:請你跟董事長說,10塊錢可以買兩張我的名片,我還欠他一張。隨即再掏出一張名片交給秘書。突然,辦公室裏傳來一陣大笑,董事長走了出來:這樣的業務員不跟他談生意,我還找誰談?

業務員的忍終於贏得了經理的青睞。試想,如果沒有足夠的忍耐性,這樁生意怎能做成?

人的胸襟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爭一時不如爭千秋,更何況你怎麼知道,老天爺的布局不是要讓你扛起更大的責任呢?忍一時之氣,退一步海闊天空,反倒處處是出路,別把精神能量虛擲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我們生活的現實社會日新月異、變化無窮,我們麵臨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但我們切不可忘記也不要忽視忍。人生之所以多煩惱,皆因遇事不肯忍一步,其實,這是很愚蠢的做法。

寬心的人應該在被激怒的情形下,保持自己的風度,以忍為進讓別人看到一個聰慧大度的你。

很多人在爭吵的時候都不肯先低頭,無論對方是男人還是女人,仿佛與別人爭吵時,如果自己首先不說話是件丟人的事情,尤其是與同性爭吵更不能敗下陣來。

爭吵並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許多時候,爭吵往往都源於一些小事情,然而正是因為這些小事卻造成了許多無法挽回的錯誤。

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的口角、爭鬥與矛盾是由於失於忍而造成的。諸如我踩你一腳,你瞪我一眼,而且出言不遜,接著雙方就怒目相對,仿佛足不共戴天的仇敵;或是在排隊時爭相推搶,一有得失,便惡言惡語,甚至於當眾出手……諸如此類的生活瑣事,不勝枚舉。其實這些小事,隻要稍稍忍耐一下,便會煙消雲散。這道理甚為簡單。

當年越王勾踐若不是忍受了為奴之恥,怎會有雪恨複國之日?韓信若不是忍辱胯下,怎能官拜大將軍?司馬遷若不是忍受宮刑,怎會有《史記》流芳萬世?曹雪芹若不是忍受十年清寒,又怎會有千古絕唱《紅樓夢》?

小不忍,則亂大謀。朱元璋時刻銘記住這句話,在他遭受非人待遇的時候,他便舒展開握緊拳頭的手,以終極目標為己任,總想著一時的忍讓必會帶給他更大的發展空間。

失敗,忍受誤解與非議,忍受各種苦難與折磨。有詩曰:程要有方,涉險要能忍。天涯終可至,南北或東西。

一次,在公共汽車上一個男青年往地上吐了一口痰,被售票員看到了,售票員對他說:同誌,為了保持車內的清潔衛生,請不要隨地吐痰。

沒想到那個男青年聽後不僅沒有道歉,反而破口大罵,說出一些不堪入耳的髒話,然後又狠狠地向地上連吐三口痰。

那位售票員是個年輕的姑娘,此時氣得臉漲得通紅,眼淚在眼圈裏直打轉。車上的乘客議論紛紛,有為售票員抱不平的,有幫著那個男青年起哄的,也有擠過來看熱鬧的。大家都關心事態如何發展,有人悄悄說司機把車開到公安局去,免得一會兒在車上打起來。沒想到那位女售票員定了定神,平靜地看了看那位男青年,對大夥說:沒什麼事,請大家回座位坐好,以免摔倒。一邊說,一邊從衣袋裏拿出紙巾,彎腰將地上的痰跡擦掉,扔到了垃圾箱裏,然後若無其事地繼續賣票。

看到這個舉動,大家都愣住了。車上鴉雀無聲,那位男青年的臉上也不自然起來,車到站還沒有停穩就急忙跳下車去,剛走了兩步,又跑了回來,對著售票員喊了一聲:大姐!我服你了。車上的人都笑了,七嘴八舌地誇獎這位售票員不簡單,真能忍,雖然罵不還口,卻將那個渾小子製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