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書法的形式美和意境美(1 / 3)

書法藝術形式是有意境的線條。予漢字以各種不同的書體的形式美,它起於畫卷,用筆墨係於字形、結構,成於整幅章法,是真欽可視的。高超的書法藝術作品,首先是形式美來感染人並促進人的進步。令人領悟抽象藝術的象外意趣,因此,形式美更美於特有的氛勢神韻。並且有其內在特有的內涵和情趣,單純的形式美再藝術領域裏是不存在的。總的和一定的內涵美相互聯係。內涵趣多,意境越深,藝術性則越強烈。

書法與詩畫一樣,既有形勢也有意境。意境蘊含於形式美之中,形式美師是境美產生的基礎,這就是形式與意境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

因此不能把書法藝術淺薄地看成僅僅有外形美,或者看成隻有意境美。雖說書法藝術是“神采為上”“形質次之”。但形質卻是神采的基礎,是內涵美的前提,故而王僧虔在《筆意讚》中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乎達情,書不妄想,是謂求之不得,考之即彰。”

書法創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那麼我們的初學者在臨摹的時候最高境界也當如此。要想達到這一點,則須要更多地在精神層次上去體會探求。

形式美,是來自書法者深厚的書法基本功,有天工神采之妙。因此,不應當也不可能舍形而隻求神。

書法文字的可讀性,是綜合性的。文字在早期抽象化發展進程中,曾陷入進退兩難的窘境。過於的抽象化,使文字的空間造型語彙趨向貧乏、單一,在這種情形下文字為擺脫困境而不得不向繪畫靠攏。由繪畫渠道構成的文字形態,大約可分為三類:“(一)是從圖畫直接引進、構成地道的象形文字;(二)是從上古的圖騰、族徽造型受到啟發而形成的象形文字;(三)是從祭祀廟膜而來的一些象形文字。”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在此由於篇幅問題不能展開。

書法要注意神采與表情,還要注意字形、顏色否則,書法就不能稱之為嚴格意義上的書法。

但是當前書法領域裏的情況不容樂觀,書法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表,更要創新。不創新,書法將會停留在曆史的腳步中。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說:“形質成而性情成。”換句話說,性情是在形質成功基礎之上的。張旭與懷素的狂草其線條飛舞跌宕,但是再狂再草也能讀出其中的詞句。狂飛的線條,是書法家用來寄寓情感的基礎和要素,而這種線條又是建立在文字符號基礎之上的。

書法家得基本功要求書法家內在的修為要深厚,不能為書法而書法,那樣將是一個書法“匠人”,不能稱為書法。書法家不能隻憑線條、墨色來追求抽象的內涵。所以書法家要“內外雙休

內養底蘊,外練基本功。

創新與塗鴉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條件下和西方文化交流的深日益頻繁,西方現代派,抽象派,立體派等等思潮正衝擊著中國的畫壇和書界。

在書法界,日本的前衛派又稱墨象派,它對中國書壇也有不小的影響。在東西兩方的夾擊中,引起了中國美術界和書法界及其理論界的思索和探求。於是大力提倡創造的呼聲之高,前所未有。更有甚者提出打破傳統,甚至要擺脫漢字結構的束縛等等說法時有所聞。

應該說,這是一件大好的事情。革新創造當與時俱進。這是古人早就認識到並付諸實踐的真理,何況我們呢?

然而何謂創新?書法藝術又何法創新,如何反映時代精神等等問題確實是要冷靜思索認真研討慎重對待的。

僅從最近幾年全國各地所舉辦的大小書法展覽及其在書法刊物所發表的作品中,可以窺見真有創造性的作者和作品實屬不少,然而糊塗亂抹,墨汁四濺,非字非畫,無字無墨,無法無技等光怪陸離的所謂“創新”之作卻也屢見不鮮。還有其他別出心裁的創新,真令人眼花繚亂,啼笑皆非。

固然肯動一些腦筋,想改變一下表現形式,嚐試用其他工具材料性能等也應該說他有創造性的一麵。古人也曾發明“蝌蚪文”,“鳥蟲書”,“正白書”等等上百種書體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