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書法這個多書體的熔爐裏,中國書法家對書體的變化一直持關注的神態,從甲骨到清隸,再到碑體行書,中國書法的書體演變走過了一個漫長而令人難忘的艱苦的曆程。
中國書法書體研究學家認識到,中國書法書體的特征是既同一又多樣。同一,是因為從古到今的中國書法家的作品都是從同一種文字中演變而來,盡管有碑與帖之分,但文學的自身變化,並不明顯,而是一條沒有斷鏈的有機帶。處於這個有機帶上的文字點畫、線條的表現形式,如寫經殘片,如魯公楷書,如南海碑書等,他們的書體特征是非常明顯的,但是,這中間也還存在著大量的難以精確劃分的書體,如板橋的“亂石鋪街”體,如舒同的“六分半”體等。另一方麵,中國書法又有著廣泛的多樣性。這種多樣性是通過時代書風特征、書家個體書風特征表現出來的。此時代與彼時代的書風不同,就是同一個書家的青年。中年和老年書風也存在著差異。世界上絕對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這一自然規律,也符合中國書法書體多樣性的特征。否則,千人一麵,豈不造就了書法悲劇的“優生學”運動!基於這一理念,中國書法書體的多樣性,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不可少的!
在書體多樣的書寫實踐中,隻要不破壞漢字的結字規律,什麼樣的點畫與線條,都應該得到書法家的正視,都值得書法家關注,並根據書家自身的喜愛去選擇書體的實踐操作,厚此薄彼,至少不利於書法書體的創新與發展,輕視或忽視書體的多樣性,難以促進書法的發展。在強調書體的多樣性時,顯然不能忽視書法的基礎性實踐。否則,書體的多樣性,最終隻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