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從甲骨文、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定型於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藝術的魅力。

中國書法曆史悠久,以不同的風貌反映出時代的精神,藝術青春常在。瀏覽曆代書法,“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追尋三千年書法發展的軌跡,我們清晰地看到他與中國社會的法發展同步,強烈的反映出每個時代的精神風貌。書法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書法藝術最典型的體現了東方藝術之美和東方文化的優秀,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藝術都無與倫比的深厚群眾基礎和藝術特徵。書法藝術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睞。

中國書法史的分期,從總的劃分,可將唐代的顏真卿作為一個分界點,以前稱作“書體沿革時期”,以後稱作“風格流變時期”。書體沿革時期,書法的發展主要傾向為書體的沿革,書法家藝術風格的展現往往與書體相聯。風格流變時期的書體已經具備,無須再創一種新的字體。於是書法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張,“書體”已經固定,而“意”是活的,這就進一步加強了作者的主體作用。

並非隻有中國才有書法,日本,韓國,朝鮮,這些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國家都有書法。

日本的書法稱書道。一開始是從中國而來。據《日本書紀》記載,應神天皇58年,朝鮮百濟國使王仁進獻了《論語》十卷、《千字文》一卷,是漢字傳人日本的開始(具體年份不詳)。但比它更早的時候,在與中國的交往中已明顯知道漢字。是一名叫王仁的到達了日本,帶去了係統的漢字和漢文的典籍,因此這算是日本人學漢文的真正開始。後來阿直竣、王仁的子孫到日本後同化為日本人,作為東西文部住在大和、河內之地,任祭掃、出納等職。到了推古天皇朝代,日本與隋朝建立了邦交,隨著留學生和留學僧的歸國而帶去了中國書法。

日本後又崇拜起王羲之,這對於日本的書法的形成起了很大影響。到後期的假名書法時終於有了自己的特色。

韓國書法源出於漢字的書寫形式,每一個字都是在一個想象的方塊中由一些形狀不同的線組合而成,都是為了表達一個特有的意義。書法在韓國始終與繪畫關係密切,他們認為從筆法安排的有力與和諧的角度而言,繪畫是受到書法的影響。所以在韓國,書法藝術比繪畫藝術更受人們的重視,人們常把書法作品像繪畫一樣掛在牆上欣賞,而且像對畫一樣讚賞它的每一筆獨到之處,讚賞它用墨的韻味,讚賞它整幅布局的功力、骨格、神韻等等。

韓國的書法有悠久的傳統,韓國人從大約公元二世紀或三世紀開始使用漢字表達意願或行為,即使在1446年韓國字母韓字創造出來以後,漢字仍然作為官方文字使用。據了解,從那個時候開始,王室的書院和國家辦的高等學堂裏講授中國文學。書法的曆史如此悠久,無數貴族階層的人和藝術家又在許多世紀裏為促進書法藝術作了顯著努力,可惜在經過多次外國入侵和內部紛爭之後古代書法作品保存到今的極少。特別是16世紀末同日本豐臣秀吉軍隊之間的七年戰爭,造成的人員死亡自不待言,而且還在韓半島各地對具有曆史意義的石碑和文物造成了嚴重破壞。因此,屬於那場戰爭以前年代的殘存的書法作品現在不到20件。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