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藉以了解位於西南部的百濟王國的書法藝術所達到的高度的資料更少。根據這個王國的學者水平高、藝術品精致這兩點看來,它在書法上很可能也達到相當成熟的程度。1972年在韓國中部百濟古都公州偶然發現的武寧王和王後的王陵內發現了許多具有重要考古價值的文物,其中有一塊方形石碑對書法家和碑銘學家說來是稀世奇珍。這方石碑置於這座六世紀時的墓的入口處,類似為建造這座陵墓而向地下神祗購買一片土地所立的文契。石碑上所刻的漢字字體優美,表現出很高的技術。
在接下來的統一新羅時代,由於崇尚中國唐朝文化,因而產生了許多書法家,如金生、崔致遠。他們的字體基本上追隨書法大師歐陽詢和虞世南。另一位書法大師王羲之也備受仰慕,他的行草書為人們普遍臨摹。但是,從新羅王國開始流傳的字體方正的歐陽詢體在高麗時代仍占主要地位,直到1350年左右。
朝鮮時代最著名的書法家是實學派的金正喜。金正喜是傑出的書法家和學者,他建立了人稱“秋史派”的風格。他的書法脫胎於中國隸書,但是他在布局上富於畫感,善於在不對稱中見和諧,而且筆觸有力無比,使筆下的字充滿活力。由於這些才能,他終於創造了自己特有的生動有力的風格。
在韓國,學書法被認為是有修養人士陶冶情操的必要過程。書法作為書寫或者傳遞信息手段的實際功用往往不如字寫得優劣所含有的哲學意義更重要。在韓國如同在中國和日本一樣,書法被認為是一種高雅藝術,書法家也受到人們的尊重。韓國的書法組織雖不象中國具有完整的體係,但韓國書法的民間組織卻非常普及,而且活動頻繁。接待我們訪韓的韓國海東研書會就是一個出色的民間組織。海東研書會於1971年8月1日創立,很具規模的書法活動就組織了200多次,並組織多次國際間的書法交流,這對於一個民間組織來講,確實是難能可貴的。會長金東淵先生是一個有成就的書法家,在韓國書法界很有影響。金先生崇尚傳統,重視基礎,他的字有時近乎於篆書,有時近乎於隸書,或在兩者之間斟酌取舍,可謂變化奇譎、儀態萬方,隨心所欲而不逾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