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之後,鐵沛文便成為了黃大帥和王大帥的座上客,但無論兩位大帥出多高的價錢,開多好的條件,鐵沛文都拒絕成為他們的參謀軍師。
相反,鐵沛文卻乘坐一艘漁船前往了蛇心島,帶著拜帖要求見孫三。
一開始,孫三並沒有問鐵沛文為什麼要來投靠自己,而是問他:“你根本不需要栽贓給萬大帥那個慫包,隨便找個理由就可以讓黃王兩人聯手滅了他,你繞那麼大圈子幹嘛?”
鐵沛文微笑回答:“大帥,黃、王、萬三人混戰多年,三地百姓苦不堪言,看見當兵的滿眼怒火,更別提一心一意支持誰了,就算你殺光了所有的百姓都沒用,再者,老百姓如果死光了,你上哪兒收稅去?上哪兒抓丁當兵打仗去?”
孫三不語,隻是靜靜地聽鐵沛文的那番道理。
鐵沛文又道:“還有,那些個被凶犯殺死的人,全是貧民百姓,百姓一聽是姓萬的指示凶犯所做,群情激奮,寫了血書懇求王、黃二人緝拿幕後真凶,為無辜百姓報仇。”
孫三淡淡道:“那你何必要指認其中有兩名死者是王、黃二人的家眷呢?”
鐵沛文道:“大帥,百姓不傻,往年這類的凶案不少,跑到王、黃二人府邸跟前磕頭請求主持正義的更是不少,但是王、黃兩個王八蛋,從來就沒有幹過人事,所以,如果這次凶案中我不指認其中兩個死者與王、黃二人有親屬關係,百姓們也不會去請求他們主持正義。”
孫三故意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你的意思是,百姓們知道這次凶案被害者中有兩位大帥的親屬,就知道他們肯定不會善罷甘休,在為自己親屬報仇的同時,也能順帶為百姓們報仇?”
鐵沛文笑道:“沒錯。”
孫三也笑了:“你其實想說的是,百姓不傻,但也不聰明。”
鐵沛文拱手行禮:“大帥智慧。”
孫三點頭:“不僅能替民伸冤,還師出有名,鐵先生,您才是大智。”
隨後,孫三終於問到了正題上:“鐵先生,你為什麼要投奔我呢?”
鐵沛文為什麼要放著王、黃二人的參謀軍師不當,跑來投奔不過隻有三座小島,手下士兵不過千人,曾經隻是個海盜的孫三呢?
如果不是憑借著大海的優勢,孫三早就被其他大帥滅了幾千次了。
最重要的是,孫三有個優點,那就是有自知之明,所以,他當然不會那麼輕易就接納鐵沛文。
鐵沛文展開扇子,輕輕晃動著:“因為大帥有磔獄,而磔獄中有個囚犯叫通爺,這個通爺身上藏著一個秘密,隻要找到他,挖出那個秘密,黃金萬兩輕而易舉,最重要的是,你還可以得到天下絕大多數袞衣地相的全力支持!”
孫三半眯著眼睛笑了,然後笑得越來越大聲,那是他嘲諷人的方式。
鐵沛文不為所動,依然還是用那慢悠悠的語氣說:“大帥知道《金陵簡》嗎?”
孫三收起笑容:“廢話,老子是靠海吃飯的,當然知道《金陵簡》,不過老子還知道,那東西隻是傳說!”
“傳說?”鐵沛文的聲音變得低沉,“大帥可知道為什麼會有這種傳說嗎?因為無風不起浪。”
孫三端起酒壺喝了一口:“那什麼狗屁《金陵簡》傳說是明朝時期一個皇帝集天下奇人異士所著的奇書,聽說裏邊全是兵法什麼的,還說裏邊隱藏著明太祖當年發現真龍的地方,這不是瞎扯嗎?”
鐵沛文平靜地說:“傳說《金陵簡》分上下兩冊,上冊記錄的是明朝之前,曆朝曆代發生的一些不出名,戰法怪異的戰役,而下冊則記錄著,對這些戰役的剖析。”
“這不是扯淡嗎?上下兩冊就能記錄完?”孫三不屑道,“我也是讀過書的人,明朝有個皇帝叫什麼來著?我忘了,反正他弄了個《永樂大典》,就那玩意兒就好幾萬卷,再說了,史書之中從未有半點關於《金陵簡》的記錄。”
鐵沛文聞言起身:“既然如此,沛文告辭。”
孫三將槍拔出來,拍在桌子上,隨後端起酒壺喝著。
鐵沛文看著桌上的手槍,笑道:“大帥,我出海前,就把我來你這裏的消息散出去了,如果我死在這裏,大家都知道你殺了一個地相,隨後會產生兩個嚴重的後果,其一,不會再有其他的地相肯幫你。其二,你等於給了其他人收拾你的借口,這叫授人以柄。”
孫三冷哼一聲:“那又怎樣?”
鐵沛文重新落座:“我沒記錯的話,你為了找個軍師參謀,曾帶著厚禮拜訪了江浙一代有名的地師、地相,可並沒有任何人願意幫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