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悲送太宗迎新主(1 / 2)

“治兒,我在問你一句,你是準備守業,還是創業?”

太宗這個問題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在他最後的時刻,他竟然發現了李治的另外一麵,心裏感歎他隱藏之深之時,也為大唐未來的命運擔心。他可不認為李治說的大唐能持續千年是恒定不變了的,太宗在位幾十年,對人心了解的最是透徹,休說現在大唐看似強大,即使真的能強大到四方來朝,也有可能頃刻之間,灰飛煙滅。

李治這回沒有半點猶豫,既然事情已成定局,自己何必瞞著太宗,在他臨走之前,在聽聽他的意見,唐太宗畢竟是曆史上少有的傑出的政治家,無論對經濟、文化,軍事還是外交,都有著自己的見解。

“孩兒雖然不如父皇英明神武,但也有萬丈雄心,要讓寰宇遍插大唐的旗幟。”

唐太宗根本就不用理解他話裏的意思,聽他的口氣就真的自己的擔心果然成真,可他還能說什麼呢,難道自己千辛萬苦選出來的太子,自己還不信任嗎。

“若要開拓,必須從整體調整國家部署,治兒,聽朕一句勸,莫要心急,大唐雖說較之武德年間,已是大大進步,但連年征戰,已是軍疲民傷,盡管朕盡最大的努力給你把軍隊的戰鬥力保存下來,但你至少還要需三年的時間來調整適應。”

“朝中人才濟濟,但大多不適戰爭,武官中契心何力、李勣都是千裏挑一的驍將,你需小心把握。”

說到這裏,太宗的眼睛合上了,嘴裏仍蠕動著,但聲音已微不可聞。

“治兒。朕自有自知之明,貞觀年間連年征戰,致使大唐不得休養生息,雖然我極力推行均田製,但還是隻能保持現狀,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李治沉默了一會兒,想起後世網上對於李世民的爭論,認為他確實有些過於動武,幾個鄰國本不應該打,但他卻堅持己見。

“父皇在為兒臣鋪路。”總算是將死之人,李治不可能說一些尚未蓋棺定論的判斷,隻得順著他的意思道。

唐太宗猛地咳嗽了幾聲,歡欣道:“你明白就好,朕雖深知民心之重,納諫之重,但仍有善始,卻無善終。魏征在十諫疏裏說朕已不能納諫,這也是事實,朕知道晚年還是犯了很多過錯,所以朕自覺沒有資格往泰山封禪。治兒,希望你能--”

李治剛要說什麼,太宗擺手把他止住,又道:“治兒,朕知長孫一脈勢大,朕在時還好,等朕大行之後恐怕你要處處製肘與長孫無忌,但朕還是希望你能給他一個機會,提點他一下。不要讓他走上絕路。”

“旁人都以為你仁孝但懦弱,但朕知道那隻是表象罷了,你能被封太子,本身就是一件不凡的事。治兒,若勢微,你就把武媚娘迎出來吧。她定能輔佐你鏟平朝中的勢力,隻是不到萬不得已,朕不希望你如此做。”

李治一愣,武則天竟然如此受唐太宗的重視,竟然把她列成了翻轉乾坤之輩?

“治兒,最後朕在問你一句,朕大行後的號?”

李治不明所以,答道:“父皇廟號太宗、諡號文皇帝!”

“文皇帝,哈哈,文皇帝--”李世民蒼涼的笑了一聲,“好啊,文--。”

李治正疑惑間,就見太宗猛地揚起手,頹然的抓了兩下,終於無力的垂了下去。

李治趴到太宗的耳邊,才聽見太宗臨死之前的喃喃。

“願來世莫生於亂世!無垢,我好--”

最後的兩個字依然細不可聞,一代千古帝王,就這樣,帶著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心願回歸他本能的宿命了。

李治也不知他這最後一句到底是什麼,也是是悔恨,也許是思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