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做人別太吳子牛(2 / 2)

其實這次前來,也是為了試探而已。雖說他早已觀察過李治千萬遍,但這人一旦做了皇帝,說不定就會變了。變的對權利有了渴望,而他長孫無忌,卻是朝中權利最大的臣子。

而李治這一番話卻讓長孫無忌定下心來,雖不知李治的心意,但這個時候,長孫無忌自然要“鞠躬盡瘁”的將李治的地位穩固,他受太宗托付,無論如何也要完成,在說李治早日登基,他就早日放心。

然世事無常,誰又能知道,在李治那還似孱弱的外表下,赫然是一顆經曆了千年風霜的靈魂呢!

“太子殿下,微臣認為,如今應內平王胄,外安四鄰。”

李治站了起來,疑道:“舅父,這內平王胄從何說起?”

長孫無忌至此完全拋開心中忐忑,為李治解說道:

“先皇遺詔,命諸王奔喪,卻獨不準濮王李泰不在來之列,就是要太子殿下登基之前,天下太平。李泰若敢在先皇發喪之期興兵犯上,必令天下人討之,這是先皇在用他的威望替殿下您絕了李泰之憂。而他若在殿下登基之後謀反,就更加名不正言不順。”

確實,李治這才明白,太宗皇帝竟然臨死之時還為他下了一步棋,李治對李世民的崇敬之心又加深了一層。

“李泰是小,吳王是大,殿下需早作決斷,以免禍起蕭牆。”長孫無忌見李治明白了,又進一步道。

“哦?”李治劍眉一揚,腦海中對李恪的回憶又浮現上來,在原來的李治的心裏,李恪是如李世民般的人物,有勇有謀,智勇雙全。而且李恪對幼年的李治很是照顧,也許是李治當時並無爭儲之心,也許是他出自真心,反正原來的李治心裏對立刻沒有絲毫的怨恨和嫉妒,有的隻是像大哥一樣的崇拜。

還真是純真啊,怪不得沒有守住大唐的江山。李治在心裏小小的感歎了一下。

可李治轉念又一想,李恪真的並無反意也說不定,他可是李治心中最理想的治世之才,定不能讓曆史的悲劇重演,讓長孫無忌把他冤殺。

“舅父,可否讓吳王到宮中住上一段時間,好久沒見到三哥了。”

看李治忽露狡黠的雙眼,長孫無忌心中說不上是高興自己看到了他的純真,還是害怕自己看到了他的純真。對於李治的想法,長孫無忌雖說心有異議,但卻沒有說出來。他總感覺今天李治如常的笑臉中,隱藏著說不明的東西。就像是以往太宗皇帝在位之時一般。雖說現在最好的提議是殺掉李恪,最不濟也要軟禁,但李治不同於太宗,恐怕會以為自己在離間他們之間的手足之情。讓李恪進宮也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方法,就怕太子無法駕馭李恪,反而適得其反。

長孫無忌心中急轉,腹內隱隱有了一個計劃,將來自己抓到機會,一定要替除掉這個隱患,有他在,李治的江山就不穩固,而他的地位權勢也就如風雨般飄搖不定。

吳王李恪,是太宗非常喜歡的一個皇子,曾經誇他有自己之風,太宗也曾動意以李恪為太子,但被眾大臣極力諫止了,因為李恪的身份極為敏感,母親是隋煬帝之女,如若他成了儲君,那大唐的基業豈不是又還給了隋朝。

也因為如此,李恪成了忠心輔佐大唐的長孫無忌最大的威脅,因為他的身份和才華,使得天下有心人都在觀望,他若搖旗呐喊,恐怕隋朝舊臣會競相來投。而他當了皇帝,如長孫一輩的老臣,皆要受其屠戮。

“另,請殿下召契心何力、阿史那入宮,以收舊部之心;擢升左右庶子、少詹事,以示殿下感恩之心;安撫四夷及朝貢者以示殿下結交之心……”

長孫無忌一連說了八條李治現在急需做的事,李治一一與自己所想對比,補上自己失察之處,並在心裏記下。待無忌說完,李治點頭道:“舅父言之有理,治兒記下了。”

又與長孫無忌探討了一會兒細枝末節,李治打了個哈欠,示意自己累了,長孫無忌知趣兒的告退。

李治完全對長孫無忌的提議沒有任何反駁,他說什麼,自己就做什麼。不是他想當一個傀儡皇帝,而是長孫無忌現階段確實不會害他,而且他的提議對於不熟悉環境的李治來說,是當前最好的。

“都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今天就算是聽了他的。以後有機會在說吧。”李治暗歎了一聲。

送走了長孫無忌,李治都有些佩服自己了,還沒登基呢,自己就適應了皇帝的角色了,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天賦?

看來自己前生受挫折太多了,老天爺垂憐自己,還是因為自己本來就是這世的李治,隻是不知道怎麼跑到現代去了呢?要不然自己的名字怎麼會是李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