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芷走了以後,李治吩咐撤了酒宴,感覺自己毫無睡意,就對玄奘道:“大師可用休息?”
玄奘打了個佛稽,道:“老僧還沒有向陛下獻上前日承諾的計謀呢,怎敢入睡。”
“貧僧聞聽皇上對藩王的賓客有慮,思索一番,認為還需從這幾方麵入手。”
“大師請詳細說來。”李治命人端來了茶水。
“這第一個方麵,我想就應該是科舉。我朝取仕有三種方法,一是科舉,二是門蔭,三是貢舉。這其中差別想來陛下是清楚的。而這其中又以科舉是取仕的主要方法。老衲認為,科舉製度應該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以利於更廣泛的吸收全國各地的人才,避免人才流失。多吸收了人才,在加大對地方官員的任命免職的控製程度,可以一定程度的削弱地方的人才數量,還可以增加京城的官員質量。”
“不錯,卻是一舉兩得,但這科舉又該如何改進?”李治插言道。
“朕先說說自己的想法,之後大師在補充吧。”李治想了一會兒,道:
“科舉自隋文帝創立,雖隻經曆了不到百年,但確實是現今最適合的取仕之法。但因為是初建,所以難免有疏漏之處。朕曾就此與先帝討論過,得出幾大改進的方案,隻是先帝還未及實施而已。”
“首先就是科舉的生源應放寬,譬如年齡,身份,籍貫,出身,貧富都應有一定程度的放寬,以利於更多的人參加科舉。科舉最後取仕的名額應增加。
其次是鄉貢來源的州試、府試、應加大管理力度,州試在每年的二月份舉行,其取錄比例為百中取十五,分等級,其十五留任州衙內試習一月,前十的與三月份參加府試,後五留任州衙,不帶品級。府試亦如此。這般省試在四月份,地點在京城。主持者改為禮部侍郎,過省試即為進士,之後舉行殿試,由朕欽定名次,前十者由吏部考核後直接入官。其餘需試一年在考核。”
“第三,科舉應加強管製。考生試卷應糊名謄寫,閱卷人應公正言明,或者多人閱卷,取其評價之中。考官由朝廷委派。”
“第四,加開武科,主要考核其軍事韜略、行軍布陣之法,為軍隊培養武將。”
“第五,省試以上的取仕需按一定的比例,如南六北四,亦或平人。調整朝廷地方官員的比例,令其全國各地均有人在朝為官,維係平衡。”
“第六,科舉的內容需調整,減少詩詞的比例,加開政、經、論、策、數等方麵,科舉答卷隻為陳詞濫調的,即使文章在華美,不取為正官。這樣可以為朝廷選出全方位的又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第七,”李治突然猶豫了一下,才繼續道:“這第七還是一個構想,朕準備加開一科自然學,專用於研究自然之力,為百姓謀福所用。”
“說完了?”
李治停了好一會兒,唐玄奘才反應過來,還說了一句大逆不道的話。
“皇上聖明。”唐玄奘猛地跪下,他不是為自己剛才的話請罪,而是對皇上竟然有如此的遠見卓識而震驚,而歡欣。
“大師快快請起,這其中諸多紕漏之處,還要仰仗大師指點迷津。這些隻是預想,實現還是相當困難的。”
“這有何難。”玄奘爬了取來,昂聲道。
“陛下大可以放心,待老衲於陛下這些構想整理後,陛下直接下詔,無人敢違抗。科舉畢竟隻有不到百年,還未根深蒂固,了解的人少,利益糾葛也較少。隻是這第七條,老衲不知……”
李治知這第七條不是改革了,而是完完全全的創新,不過他早有準備。
“大師放心,朕已經完全安排了第一次自然學的科舉的人選,他們的貢獻都很巨大,足以說服那些反對的人,也足以告訴天下人什麼是自然學。”
接著李治就把什麼印刷術之類的技術說與玄奘聽,正如預想中的那樣,玄奘一聽就了解了這其中的發展潛力。李治還直在心裏感歎,有一個聰明的學生,做老師的的確輕鬆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