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零四 機製(1 / 2)

PS:在此祝四川的小朋友兒童節快樂!

最能考驗一個國家機製的完善與否的,一為天災,二為人禍。

從古至今,天災人禍,對一個國家的影響,有時候是微不足道的,有時候,卻是毀滅性的,坐落在西方絲綢之路上的城市,又有多少是因為一場風沙而徹底的消失。而中華的戰爭史,更是一部人禍編年史。

作為一國之君,李治最為看重的,也是一個國家機製的建設,大唐是帝王統治下的封建社會,這樣的社會製度,必定有特定的社會機製。這點尤其是在李治登基之後,越發的明顯起來,在剛開始相當長的時間當中,朝廷對於這種機製,並沒有太多的明文規定,大多都是約定俗成的套路。自從永徽元年頒布了永徽律開始,大唐的律法,就開始不斷的完善,至今天秋季的第三十次修改律法以來,已經從原本大唐律的三百八十六條,變成了七千九百二十八條之多,但即便是這樣,在東瀛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來臨之際,李治仍然感覺,大唐的律法,顯得無比蒼白。

這其中,當然有特定的曆史原因,社會永遠是在順應曆史的變遷。這是不變的定律,而如今發展的大唐,自然不可能在受製於落後的律法條規,前朝有所謂的亂使用重典的說辭,但李治從根本上,並不讚同這麼做,他努力的想把戰爭從人民的生活中脫離出去,至少要將影響降到最低。而如今,他做的雖然不錯,但卻遠遠不夠。

這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雖然從表麵上看來,東瀛之戰,對大唐百姓的影響已經被李治降到了最低,這是曆史上的朝代從來都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因為無論是從兵力的投入調動,以至於後勤補給的跟進,東瀛之戰,都已經達到了舉國戰爭的規模,比之吐蕃之戰,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大唐百姓的生活,卻基本上沒有任何變化,甚至朝廷的稅法,也是未動。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但這並不意味著沒有問題。

李治明白,這段時間,大唐十年內的糧食儲備,已經消耗了六成,這絕對是一個天文數字。因為大權在握,所以很少會有人知道這些,而如今大唐的社會,流行的也不是人權民主,信息透明,所以這些消息,都得意保全。若是讓平常百姓知曉了如今官倉空虛,肯定是要亂套的。

當然,這與如今大唐的主要經濟命脈都牢牢的握在朝廷的手中不無關係。

不得不說,沒有讓大唐的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發展自由調節機製,是李治的成功之處,因為如今的社會形態,確實不適合這種市場經濟,對於大唐來說,朝廷是絕對的統治者,經濟的調節,更多的是為國家的發展服務,所以市場經濟的特性,明顯不適於這些,而如今大唐的經濟,主要是依靠政策扶持以及壟斷保護來實現盈利。這樣雖然喪失了一定的公平性,但帶來的好處,就是朝廷能盡可能的把持經濟的發展動向。這樣,朝廷就可以有意向的改變經濟發展,甚至利用經濟來穩定社會。

而如今永徽朝的經濟雖然發展迅猛,但除了長安洛陽等個別大城市之外,基本上所有的百姓,都依舊是保持著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所以隻要朝廷的稅法不變,可以說,對百姓基本上沒有任何的影響。

但這僅僅是國家機製的一個方麵。而從另外的方麵來看,戰爭對國家的影響,顯然會更多。

從春天開始,大唐就發動了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雖然李治早有預料,但時間的滯後性,仍然讓他吃驚,雖然他已經極力的將危險都扼殺在搖籃之中,一定程度上將大唐的人禍消弭,但從個州府的統計上來看,仍然有一部分地區,有微弱的變化,這種變化雖然弱小,但卻如同海流的源頭,若是任其發展下去,卻是禍根。

而這種危機,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東瀛的持久之戰。

所以,如今李治迫切的想要結束這場拉鋸戰爭,可是事到如今,他更加不能妥協,一定要打到底,定然要打出一個必然的結果來,否則這長戰爭,就會失去他原本的意義所在。

若說戰爭影響最大的地方,顯然是朝廷。

朝廷上原本就是文物並立,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文武向來都是不睦,這是兩個必然對立的階層,而如今朝廷上多為文臣,而武將多已經出征,李治每天都處心積慮的確保朝廷上的安寧,然而卻收效不大。文武之間的糾紛,卻越來越嚴重。

按理說,文成主管的是大唐的經濟發展,以及政策製定等方麵,但文武顯然不可能分家,雖然說戰爭對武將的需求是最大的,但背後依靠的,仍舊是這些文臣,所以這些人,也是比較了解這場戰爭的人,就更加知道,這場戰爭所帶來的潛在的破壞性,從戰爭伊始,反對的言論,就從未聽過,這也是為什麼當初李治在長孫無忌在的時候提出這個問題,會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公然反駁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