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零四 機製(2 / 2)

有一句話叫做法不責眾,雖然當今的皇上雷厲風行,並不是一個容易受威脅的人,但三分之一的官員,這個基數依舊太大,李治不得不謹慎的處理。

所以說,李治煩心的事情,有很多很多。

當然,隻要除去東瀛這一塊心病,這些問題都不放在李治的眼中,他完全可以快刀斬亂麻,但是他現在需要的,是一個結果,一個能讓他動手的理由。

“從現在的交通製度上來看,應該還有很大的漏洞,例如,如果發生緊急事件,那是不是要有個出行的優先級的,譬如軍隊,是肯定排在最前麵的,可是確實是沒有明文的規定,若是有人攔路,我們卻不能依法辦事了。”

狄仁傑侃侃而道。

李治點點頭,這種律法的缺失,確實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完善的,經過了十幾年的完善,這些律法依舊是漏洞漫天,可以說,這絕對是一個長期的,持久性的工程。

而實際上,律法的完善程度,很能反映出一個國家的機製的優越程度。

以德治國的理想社會,並不適用與現今的人類社會,即便是依舊民風淳樸的大唐,雖然在李治看來,大唐的百姓比後現代人實在是純潔了太多,也善良了太多,但這並不意味這道德可以約束住所有,一句話的力量,終究沒有明文規定來的真實有效。而李治也很明確的製定了依法治國,以德輔國的治國理念,這比唐太宗李世民的觀念,卻完善的多了,這些年李治非常注重道德建設,以及人民素質的提高,但更多的精力,卻放在了法律上麵。

不過雖然每年都有無數條的律法頒布,但百姓並沒有太多的感覺,因為這些律法對百姓的平常生活影響不大,隻是改變了一部分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這種改變,在潛移默化之間,就可以改變百姓的整體素質。

雖然大唐民風淳樸,但觀念落後,思想陳舊,是古代人不能避免的通病,如果讓他們接受自己的思想,一直以來,都是李治心中最大的難題。

“還有這條,對於返還軍隊的迎接問題,我看海連城的製度確實不錯,經過了這麼多次的實驗,我認為,這種製度,已經可以推廣並普及了。”

實際上,用海連作為一個實驗基地,並非是李治所想。當初李治建立海連城的目的,當然是多種多樣的,除了要建立東海軍事基地,以及第一個大唐的工業城市,港口大城市之外,還是要將海城成發展為奔向後現代的跳板,作為新興城市的楷模和典範。但狄仁傑又提出,完全可以將海連城當作一個巨大的實驗室,在這座新興的城市當中,很多理念,生活習慣,生活作風,都是變化的,所以即便是在加上一些,對於海連城來說,也不算什麼大事那裏的人,可以說代表著大唐百姓最為廣袤的寬容性。

所以從海連城建成以來,就在進行各種個樣的試驗,各種新興的技術,新興的製度,都在海連城生根發芽,所有的大唐人都知道,海連是一座奇怪的城市,這座城市當中,有著完全不同的城市規則,有著不同的城市習慣與城市製度。

“恩,這個試驗了三年,應該可以定型了,你負責起草一下,等朕審核之後,就下發吧,剛好能趕在沈從他們回來之前。這樣更有利於戰後的善後處理。”

李治點點頭,順手將這條也記了下來。看著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起碼有五六十條的律條,李治隻感覺頭昏腦脹,這實在不是一件讓他愉快的事情。

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如今可不是自由民主的社會,各種律法的製定,也不叫交給人民代表大會去投票決定,隻能他這個實際的統治者事必躬親了。

最起碼,每一條律法的出台,都是經過李治核定過的,由此可見,做皇帝,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而實際上,讓李治操心的事情,卻遠遠不止這些。(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