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迷,專注的最高級
專注,是激發孩子學習潛能的必要條件。專注的最高境界是癡迷,如果能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體味到快樂的感覺,甚至讓其進入了忘我的狀態,那麼便離癡迷的境界並不遙遠了。一旦孩子癡迷於學習,他的學習活動便進入了一個提高期,也必將成就一番事業。當一個人對某一學科專注起來,他們就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並且還能取得更大的成績。
有一位叫小常的同學,從小在媽媽的教育下,對學習已經完全癡迷。媽媽介紹說:“有時放學讓他出去玩,他都不去,非要把自己的學習任務完成了再去。我也嚐試著讓他涉及各個領域,但他興趣都不是很濃。我們也常帶著他變著花樣玩,但他就想在學習上出類拔萃。”
有一次期末考試結束後,他回到家中激動地對媽媽說:“我終於超過我們班同學都崇拜的數學王子黃同學了。”
孩子發自內心的那種喜悅是多麼令人感動。媽媽也激動地問:“你是不是早就把超過他定為你的目標了?”
小常喜滋滋地說:“是呀!我追了他幾年了,今年幾次考試我都比他高。”
媽媽又不失時機地問:“還有目標嗎?”
“當然有了,我超過他的那一天,再告訴你。”
很多父母秉持“技多不壓身”的傳統觀念,讓孩子涉足多個領域,其實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並沒有好處。因為,孩子在每一個領域裏都是淺嚐輒止,還沒有產生興趣,注意力就被轉移到另一個領域去了。所以,父母應該讓孩子對他感興趣的某一領域產生專注,一旦“癡迷”,必然會對相關領域進行比較係統的了解,他的知識也就會在研究中變得更加豐富。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以孩子的興趣為出發點。孩子是否對一件事情癡迷,很大程度取決於這一事物對孩子的吸引程度,所以家長不可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要求孩子喜歡自己感興趣的事物。
2. 引導孩子的興趣。孩子該喜歡什麼,不該喜歡什麼,並不是由家長來決定的,但卻需要家長進行巧妙引導。有很多孩子對什麼最感興趣並不十分清楚,這就需要父母做工作了。家長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太過心急,就好像挖渠一樣,等一切都鋪墊好以後,水自然就會向預定的方向流過來。
3. 家長要給予支持和幫助。孩子對某一事物“癡迷”,父母一定要給予支持和幫助,鼓勵孩子深入研究、探索,或者幫孩子找來一些相關的資料,或者帶著孩子實地參觀。有時候甚至是一個微笑,一句話,都是讓孩子對一件事情從“感興趣”轉變為“癡迷”的有效媒介。
★育子必讀:專注的故事
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牛頓將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科學。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創製了反射望遠鏡,並且用它初步觀察到了行星運動規律;牛頓還創立了經典力學的基本體係,從而完成了物理學史上第一次大綜合。在數學上,他證明了廣義二項或定理,提出了“牛頓法”以超近丞數的重點,並為冪級數的研究作出了貢獻。
牛頓一生沒有結婚,總是在全神貫注地思考問題,他對周圍的一切無動於衷。他在實驗室裏工作,家人把飯端到實驗室,叫他別忘了把盤裏的兩個雞蛋煮了吃。幾個鍾頭過去了,家裏人來收拾餐具,見牛頓還在埋頭搞實驗,而桌子上並沒有吃剩下的雞蛋殼,便輕聲問道:“雞蛋煮熟了嗎?”牛頓頭也不抬地說:“正煮著呢!”
家裏人揭開鍋蓋一看嚇了一跳,鍋裏煮的哪裏是什麼雞蛋,而是牛頓的金表,原來專注於做實驗的牛頓,把金表當成雞蛋隨手扔進鍋裏了。
孩子,我要對你說
1. 鑽研學問就得一心一意。隻要你足夠專注,哪怕隻有幾分鍾,你也可以學會一串單詞;專注一個小時,你可能就會學完一整章的內容;專注一年,你就會有不俗的成績;專注一輩子,你的一生都會被成功書寫。
2. 上課時,別人都在專心學習,如果你此時失去了“專注”,就不得不花更多的時間進行彌補。當別的同學在家裏看電視、踢足球時,你就得為你不夠專注花上一些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