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鼓勵孩子做有興趣和可勝任的工作,並且做完一件以後再開始做另外一件。
4. 合理安排學習的順序。研究表明,孩子在剛開始學習的幾分鍾一般效率較低,之後注意力會逐漸增加,15分鍾後達到頂點。根據這一規律,可建議孩子先做一些較為容易的作業,在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再做較複雜的作業。除此,還可使口頭作業與書寫作業相互交替。
◎專注,需要抵製誘惑
有人說:“樹的方向,由風決定;人的方向,自己決定。”人一生中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對於需要提高專注力的孩子們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家長應該意識到:專注,需要抵製誘惑。
一位知名的老教授想要收一位弟子,於是他在公寓的窗戶上貼了一張獨特的廣告:“招收學徒:一個能自我克製的勇士。每星期40元,合適者可以拿60元。”
“自我克製”這個術語引起了爭論,這引起了小夥子們的思考,也引起了父母們的思考。
每個前來的人都要經過一個特別的考試。卡特也來應聘,他忐忑地等待著,終於,該他出場了。
“能閱讀嗎?”
“能,先生。”
“你能讀一讀這一段嗎?”他把一張報紙放在卡特的麵前。
“可以,先生。”
“你能一刻不停頓地朗讀嗎?”
“可以,先生。”
“很好,跟我來。”老教授把卡特帶到他的私人辦公室,然後把門關上。
他把這張報紙送到卡特手上,上麵印著卡特答應不停頓地讀完的那一段文字。
閱讀剛一開始,老教授就放出6隻可愛的小狗,小狗跑到卡特的腳邊。
這太過分了,許多前來拜師的孩子都因經受不住小狗的誘惑,視線離開了閱讀材料,因此而被淘汰。但是,卡特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任務,在排在他前麵的70個人失敗之後,他不受誘惑一口氣讀完了材料。
老教授很高興,他問卡特:“你在讀書的時候沒有注意到你腳邊的小狗嗎?”
卡特答道:“對,先生。”
“我想你應該知道它們的存在,對嗎?”
“對,先生。”
“那麼,為什麼你不看一看它們?”
“因為你告訴過我,我要不停頓地讀完這一段。”
“你總是能夠很好地進行自我克製嗎?”
“我總是努力地去做到這點,先生。”
《淮南子》裏有句話概括了上麵這個小故事:“逐鹿者不顧兔”。意思是說,正在追逐鹿的人是不會顧及麵前飛跑的野兔的。想想看,對於打獵的人來說,野兔也是一種誘惑,而想要逐鹿的人就必須進行自我克製,擺脫野兔的誘惑。
生活中,人們會碰到許多誘惑,它們總是展示迷人的一麵,引誘我們漸漸遠離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孩子在做作業時,會受到遊戲的誘惑,即使生了蛀牙,也會受到糖果的誘惑。麵對誘惑,自製力弱的人往往不知不覺陷入其中;自製力強的人卻能控製自己做出有利於自己的行動舉措。
如今,在我們的身邊可以發現有很多孩子都不太善於抵製誘惑。這可能是孩子一直被家長溺愛嬌寵,很少受到限製,而養成任性妄為的性格;或是因為他們的成長經曆一帆風順,生活、學習的事都由父母安排,依賴性太強。這樣的孩子,在麵對誘惑時的表現自然可想而知。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幫助孩子理解各種活動的目的,使孩子自覺地控製自己的行動。
2. 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兒童喜歡模仿榜樣的行為,榜樣的替代性學習可對他的行為產生影響。因此,家長要為孩子尋找一個出色的榜樣。
3. 從生活中的小事著手。要求孩子定時完成的任務,一定要如期完成。目標隻要是正確的,就鼓勵孩子堅持做到底,決不半途而廢。
4. 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意誌力。讓孩子遵守規定的紀律和製度,必須控製自己,不做違反紀律和製度的事,抗拒種種誘惑。
5. 為了讓孩子能夠抵製誘惑,家長要注意鼓勵、表揚、批評、責備等強化措施的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