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習慣用心關心他人(2 / 2)

在生活中,要給孩子機會,讓他去幫助別人,培養孩子對周圍人事與情感的敏銳,並讓他們去嚐試自己所學到的。例如;親人生病了,讓他去照顧,從經驗的累積中使他了解什麼是“幫助”;在幼兒園,教育孩子關心幫助別的小朋友,當小朋友摔倒了,要主動扶起來,並加以安慰;和家長一起坐在公共汽車,要給老幼病殘孕讓座,幫助他們形成“利社會”的自我形象,也就是讓他們分享幫助人的感覺與快樂。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從“鄰裏關係”開始,讓孩子學著接觸社會,學著與人交往。在這個過程中,家長應積極鼓勵孩子擺脫“孤獨”、“自我”的情緒。比如,讓孩子到鄰居家“串門”,鄰居要借東西讓孩子熱情地送去,鄰居家有困難盡力去關心和幫助。鄰居家有病人盡可能去探訪慰問,遇到喜事可以相互祝賀。

2. 教育孩子要有同情心,體諒別人的處境,把別人的不幸作為自己的不幸。隨時準備從道義上支持別人,行動上幫助別人,如關心殘疾人,不要有意無意地用惡語和動作傷害他們,揀拾物品要及時設法歸還失主。

3. 為了強化“關心他人”的心理趨勢,父母要及時給予孩子以表揚和支持。如孩子為災區捐了零花錢,父母知道後要給予以肯定,另外,父母也可捐一點,因為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會給孩子形成深刻的影響。

4. 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參加一些公益活動。

★育子必讀:關心的故事

列寧出生於俄國辛比爾斯克(今烏裏揚諾夫斯克)。他的父親是省國民教育視察員,非常重視孩子們品德的培養。父親以身作則地教導他們:要學會尊重他人,不論別人身份高低貴賤;小朋友要是說話發音不準確,不要譏笑他,而要幫助他糾正;平時要多體諒別人,多替別人著想;要樂於助人,給老人婦女讓座;別人幫了忙,一定要道謝;自己有了錯,也一定要請求別人原諒……正是在這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列寧從小便對別人以禮相待,真心相助。

列寧小時候經常到鄉下外公家去玩,和貧苦的農村孩子們相處得如同和自己表兄弟一樣親密無間。有一次,他見到一位農民的大車陷到了泥裏,趕忙上前,不顧泥濘幫著把車推了出來,還把這位農民掉在地下的手套拾起來,恭恭敬敬地遞過去,並很尊敬地和人家交談,最後還愉快地握手道別。不論是老師、朋友,還是纖夫、洗衣婦,小列寧始終以尊敬的態度對待他們。這種謙遜真誠的本色他保持了終身,即使在他已成為一名領袖,工人、農民、士兵都更樂意接近他,他始終沒有脫離過群眾。

列寧的父母以身作則地教導孩子,鼓勵孩子們從多方麵加強修養,努力成才的同時,也時刻注意引導他們發現缺點,改正過失,以贏得別人的信任和喜愛。他們在這一方麵的教育方法與眾不同:不是揭穿、處罰孩子,而是啟發他的覺悟,喚起他的良知,使他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內心善與惡、美與醜、真與假的鬥爭中反省自己並取得進步。

正是父母的精心教誨,使列寧受到了眾人的喜愛和擁戴,更造就了一位曆史偉人。關心他人,這是一個人在社會上立足並取得世人尊敬的先決條件,隻有這樣,才能取得別人的信任和支持,成就自己的事業。

孩子,我要對你說

1. 如果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給人們的都是些美好的東西——鮮花、思想,以及對你的非常美好的回憶,那你的生活將會輕鬆而愉快。那時你就會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這種感覺會使你成為一個心靈豐富的人。

2. 得到他人的關愛是一種幸福,關愛他人更是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