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關心
有些家長對孩子過份溺愛,卻忽視了從情感上給孩子以愛撫、同情、體貼和鼓勵,忽視了教孩子與人相處,學會關心他人的品質。比如說,有些孩子不願意與他人分享,是因為孩子覺得分享就會使他失去自己所得到的東西。這種現象其實是由於孩子的家長造成的,所以,作為家長,應鼓勵孩子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有關心他人的意識。
父母必須讓孩子懂得,隻有學會為他人著想,自己有困難時才能得到別人的幫助。關心他人,竭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會使人變得慷慨;關心別人的痛苦和不幸,並設法去幫助別人減輕或消除痛苦和不幸,會使人變得高尚;時常為他人著想,會豐富自己的生活,增強自己的涵養。
◎關心他人,從關心自己開始
一個懂得關心他人的人,才能得到更多的關心,才能獲得更多的機會,並取得更多的成功。有的父母會問:既然學會關心這麼重要,那麼我們怎樣培養孩子的關心意識呢?
專家認為,學會關心,應該讓孩子從關心自己開始。
家長普遍覺得孩子的依賴性太強,他們不會關心自己,什麼事情都希望父母給他們想辦法,出主意。有時候,孩子們自己想到一些問題,父母則會埋怨孩子瞎操心。久而久之,孩子關心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識就被父母強行壓下去了。試想,這樣的孩子連自己的事情都不懂得去關心,他還會關心別人嗎?
所以說,學會關心必須從關心自己開始。當孩子懂得了關心自己以後,父母可以再教育孩子學會關心父母,關心自己其他的親人以及同學,並關心周圍的環境,關心全社會。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父母應以身作則,做尊敬老人的帶頭人。孩子較小,因此,判斷能力也較差,缺乏獨立性,心理活動帶有暗示性和模仿性。在他們眼裏,父母的行為就是一把尺子,因此,父母在與老人相處中,態度應謙遜、彬彬有禮、體貼入微。另外,家長還可利用英雄模範人物、現實生活及文學作品中人物的良好行為給孩子樹立榜樣。
2.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對孩子從“小事”入手,加強培養。如經常讓孩子幫老人做事情,用禮貌語言與老人交往關心、慰問生病的老人等等。多次訓練,日積月累,孩子的良好習慣便會逐漸養成。
3. 利用有關節日,啟發誘導。可借助老人生日、重陽節、元旦、春節等有利時機,通過談話、點撥、暗示,誘發良好行為。如詢問孩子:“明天是××節(××日子),你應該做些什麼?怎樣使爺爺(奶奶)高興呢?”
4. 及時糾正不良行為,防微杜漸。孩子易衝動、自製力差,他們的行為往往受情緒支配,容易出錯,因此常常做出對人無禮的舉動,如對人發脾氣、摔東西、不理睬等。一旦發現這些問題,家長一定要嚴肅批評,耐心說服,使孩子認識錯誤,尤其不放過“第一次”。
5. 盡量讓周圍的人多與孩子交往,增進相互感情。在交往中,父母要常常提醒孩子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問好,幫助別人。
◎幫助別人,時常為他人著想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體貼人,然而從家長們的實際行為來看,這隻是表麵的說法,其實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是:“不能輸給其他孩子,要做人生的強者。”
很多家長都有一種想法,那就是“隻要我的孩子好!”,在這樣心態的影響下,家長們在批評或表揚孩子時,腦子裏想到的並非是孩子自身的幸福,而是希望他們在眼前的競爭中如何勝出,即使不能取勝,也決不能落後於他人。在一味強調競爭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將來很可能成為人際關係緊張、極其孤獨寂寞的人。
其實,“隻要我的孩子好就行”這種想法是最有害的。家長必須從這樣一種角度考慮問題、教育孩子,就是他們生活的社會應充滿人間情義,因此,我們都應該成為建設這個美好社會的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