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習慣感謝愛我的人(1 / 2)

關鍵詞 感恩

古語有雲:“滴水之恩,須當湧泉相報。”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番肺腑之言。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冷淡。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

作為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懂得感恩,知道感謝那些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感謝家長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導之恩……讓孩子擁有一種感恩的習慣,他就能夠感受平凡中的魅力,能夠以坦蕩的心境、開闊的胸懷來應對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讓原本平淡的生活煥發出迷人的光彩。

當一個孩子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做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實踐於生活之中,他會在節假日幫父母做家務,給姥姥在節假日送上一句溫馨的問候。盡管孩子的付出並不是很多,但卻足以讓他的生活被愛意包圍。

但是,我們今天有許多在父母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從未有過回報的實踐,也未產生過回報的意識。他們認為,別人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不需要感謝,更不需要回報。家長做好了飯菜,孩子不問這飯菜是怎麼來的,不問母親為這頓飯菜付出了多少辛苦,也不管全家老少是否吃過,上桌就吃,吃得不順口,還要大喊大叫鬧“絕食”。媽媽給的零用錢,他理所當然地收下,還會叫:“怎麼才給這麼點兒,摳門兒!”他從未想過,父母掙來這些錢有多麼不容易。孩子為什麼不珍惜父母的勞動,為什麼不珍惜錢和物?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一切是怎麼來的,以為一切都來得容易,他享用是理所應當的。

◎在溺愛中忘記感恩

生活中有許多家長,他們隻知道盲目地疼愛孩子,隻要能使孩子高興,為孩子做什麼都心甘情願。但是,這些受到過分關心、過分照顧的孩子,不僅沒有過回報的實踐,更沒有回報的意識。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孩子不懂得回報養育之恩,不懂得珍惜,其實是父母的責任。正是父母的溺愛,讓孩子忘記了感恩。

一個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和親人們的關懷和愛護,離不開周圍許多人的教育和幫助。因此家長們要讓孩子從小懂得什麼是愛,讓他們把這些愛牢牢記在心中,並用自己的行動去回報人們的愛。“孩子的心是塊空地,種什麼長什麼。”做父母的,如果真的愛孩子,那麼從小就要往孩子心裏播撒下愛的種子。

“父母應該做的事”

1. 家長們在為孩子付出的過程中征求孩子的意見,並思考“我要給他什麼,怎麼給”。在征求意見的過程中,孩子才會體會到父母用心為他考慮。所以說,父母要知道他的需要,並尊重他的需要。孩子與父母應該是朋友關係。

2. 不要說:“爸爸媽媽這麼辛苦都是為了你啊!”這樣,表麵上是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強化父母付出的多,其實恰恰相反,這樣會給孩子造成心理負擔,暗示“我付出給你,你要償還”,這樣來,孩子就算回報也不是出於真心,並會以“形式對形式”來感恩。

3. 在必要的時候給孩子受一些“苦”。不用急於滿足孩子,隻有當他有需要的時候才給。

4. 父母不要給孩子“開小灶”,父母吃什麼,孩子也跟著吃什麼。除了一些孩子專用的營養品,所有的東西都應該大家分享。另外,可以注意一些細節,比如媽媽分水果不要讓孩子先挑,而是先給家裏的大人等等。

5. 一家人上街購物,不要隻考慮孩子的需要。比如說,孩子穿的鞋小了,要買一雙新的,而爸爸也需要買一件新襯衣。所以,家長不妨在上街之前先把情況向孩子說明,比如說“我們先去買爸爸要的襯衣,然後給你去挑鞋子,好嗎”,你甚至可以讓孩子幫著爸爸挑選衣服。

◎用感恩點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