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兒,吃了幾十年他們家的豆漿油條,感覺身體還像以前那麼硬朗,我們家那倒黴孩子上次還跟老娘掰腕子,輸了差點哭鼻子呢!”李家阿婆的話頓時引起了弄堂裏麵駐足的街坊一陣哄笑,但是還是有好心的街坊上前提醒李家阿婆注意身體。
不多時,一眾阿姨伯伯抬出了一樣東西,初看過去像隻青銅鼎,其實就是一個青銅鼎。雖然不知道它具體哪個朝代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古董,反正那鼎裏隱隱可以感覺到絲絲熱力,仔細看去,隻見鼎中布滿著燒紅的蜂窩炭。先不說那鼎上架著的不鏽鋼鍋子裏麵煮著什麼東西,光是這個鼎就讓駐足觀看的客人們眼前一亮。
在見識了剛才那番匪夷所思的魔術後,又看到了一個奇怪的“煤球爐”,又有的吃又有的看,現場當真是熱鬧非凡。
不多時,弄堂通往街口的方向停下來幾輛轎車,光是那轎車身上塗抹的某家知名媒體字樣的logo就夠吸引眾人的眼球了,於是,霞飛裏3號門前那條本就不寬綽的弄堂,更加擠滿了看熱鬧的人群。
一些是純粹來看熱鬧的圍觀群眾,一些則是慕名而來的顧客,一些是生活在這片舊式裏弄裏麵的街坊,從幾年到幾十年都有,老的少的,雖然臨近上班上學高峰時段,但是人們的臉上除了好奇和興奮外,一絲恐慌都沒有。
“電視台的人來了,大家配合一下,讓讓!”一個手臂上麵幫著“維護秩序”袖章的中年婦女衝著人群喊道,“大家都讓讓,讓電視台的師傅們進到裏麵去,排好隊伍,早飯人人都有,這點我可以保證的!”
路人不認識她,這些街坊可不會不認識,這是這片舊式裏弄居委會的治保主任,姓李,和李家阿婆倒是還有一絲親戚關係,見到李家阿婆的時候,李主任還上前寒暄幾句,“喲,阿姆,你怎麼也在這裏啊?這些電視台的同誌是來就地采訪的,聽說有人將小張的這個點心攤上到網上去了,現在網上對小張這個小吃攤褒貶不一。我這也是接到了街道的通知,特地過來維持秩序的。”
“啥網?”李家阿婆平時也聽孫子輩的提起過,但是傳統觀念作祟下,還是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不管那啥網,小張這個點心攤又不是今天第一天開的,說起來,你們居委會的幹部們最清楚不過了,那個邋遢老頭開設這個點心攤的時候,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了。”
“哎喲,阿姆,這個我懂的,但是現在的那些年輕人不懂呀!”李主任也是一臉的無奈,“這個怎麼說來的?就是代溝,代溝!我們覺得很正常的東西,在那些小年輕看來就成了封建了,成了迷信了。這個真的不是三言兩語就說的清楚的。”
“那什麼,記者同誌,那你們就采吧!”李家阿婆聽了李主任的話,總算是服了軟,“不過你們要實事求是的采,萬不可添油加醋的胡說啊!從老張開始到小張這裏,這家點心攤起碼有三十年的曆史了,不能被那些小兔崽子糊弄幾句,就弄沒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