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牛賀洲古印度迦毗羅衛國,王後摩耶夫人正趕往娘家,途徑藍毗尼園,忽現祥光瑞靄,遍照全身。摩耶夫人突感腹痛,原是腹中胎兒正要降生。隻見那飛禽瑞獸齊來,奇花異卉皆開,哇的一聲,胎兒呱呱墜地,神奇的很,這胎兒一落地便散發出無限香氣,難以名狀。又有九條龍從那瑞獸群中竄出,口吐白水為嬰兒沐浴,沐浴畢,嬰兒便能站立行走、說話,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摩耶夫人愕然。這嬰兒每走一步,地上便生出一株蓮花接托嬰足,色香俱全,此即地湧金蓮。摩耶夫人產子回宮,見到國王淨飯王,詳述了一切顯相,淨飯王給王子命名做喬達摩·悉達多,並立為太子,欲百年之後將國王尊位傳與他。自此,悉達多太子生長在摩揭陀國王宮中,錦衣玉食,不知人間疾苦。成年之後,淨飯王為之主持婚配,娶了鄰國的耶輸陀羅公主為妻,夫妻十分恩愛。一年後,他們生下了一個孩子,名叫羅睺羅。
悉達多太子自小就在王宮中長大,忽有一日想到宮外的世界遊玩觀賞。他便喚上幾個隨從騎著寶馬往王宮城門走去,不一會兒來到了東邊的無色門,看到一位孕婦正在生產,痛苦之聲不絕於耳。於是太子調轉馬頭直奔南邊的無相門,在城門口見到幾個白發蒼蒼的老人拄杖而行,身虛體弱,步履維艱。太子又調轉馬頭來到西邊的無作門,在那裏他見到了一個病人,體膚生瘡,氣息微弱,臉麵枯槁,毫無神采。太子從未見過這些場麵,不忍觀之,便來到了北邊的無妄門,在這裏,太子見到了一個死者,眾人為之悲泣。太子見到這些場麵不認留下淚來,對身邊的隨從道:“想不到世間竟還有如此悲戚的場麵!”於是趕往王宮,在太子殿裏苦思冥想,終不得其解。
太子心中被那日所見的情景縈繞,久久揮之不去。他聽得宮人們說,宮外的苦行者們參透了世間百態,得到了心靈的解脫,於是便有了出宮修行的念頭。一日深夜,悄悄拜別熟睡的愛妻耶輸陀羅和兒子羅睺羅,帶著五個隨從便出宮去了。太子做起了苦行者,經受了饑餓、寒冷等種種考驗,變得形容憔悴,身體瘦弱,但依舊沒有參悟出解脫的法門,於是放棄了苦行之法,在尼連禪河洗了個澡,接受了牧女的乳糜供養,便在河邊的畢缽羅樹下禪坐冥思。其間,魔王派魔兵來殺害冥思真理的太子,天上的天女便來保護;天上下雨刮風,龍王便現身為其遮風擋雨。如此經曆了七七四十九天,太子終於頓悟,參透了世間真理,證得了無上正等菩提,覺行圓滿。在這四十九天裏,太子的內心思想經曆凡人、天人、緣覺、菩薩的曆程,直到最後一刻,終於頓悟成佛,號為釋迦牟尼佛。
太子內心升起無上的喜悅,頓悟之後,來到了波羅奈城的鹿野苑,立即給五個隨行者宣講了參悟之法。佛祖說:“世界要經曆成住壞空,萬物要經曆生住異滅,所以人類有生老病死,沒有什麼事物是永恒的,最終隻剩下“空”。空是世界的本始,也是世界的歸宿,如此循環罔替,才生生不息。”那五個隨行者即是憍陳如、跋陀羅、阿說示、十力迦葉、南拘利,號稱五比丘,是最早得佛開示的佛子。五比丘問道:“世尊,人間的性質為何?”佛祖道:“苦!苦才是世間一切顯相的根源,人有七情六欲何有煩惱,我們要斷滅煩惱愁苦,修習戒定慧學,才能滅除貪嗔癡毒,乘六波羅蜜到達彼岸世界。”五比丘聽了佛祖的宣示,各個內心升起法喜,頂禮佛足。此次開示五比丘,受眾並非隻有五位比丘,天地間的天女、龍王,以及飛禽走獸鹹來集會於鹿野苑,悉皆得聞。
佛祖悟道成佛以後,宣講了所悟真義,建立了五比丘僧團,佛法僧具足,佛教組織正式建立。一日佛觀那城東有座靈鷲山,高聳入雲,金光紫氣環繞,白鶴青雀和鳴,實在是世間難得的清修之所,佛祖便率了眾弟子登上了那靈鷲山,好一派氣象:瑤草琪花遍地,紫芝金蘭叢生。白鶴棲鬆冠,彩鳳立竹端。山石兀兀,泉溪潺潺。這靈鷲山便是世人所謂靈山也。那山頂更落成一座寶刹,金瓦朱簷,丹牆紅壁。眾人皆交互讚歎不可思議之相,便乞問佛祖此刹是何方來曆。佛祖這番開了天眼,放出眉間白毫光,遍照十方三世一切佛土,方知此刹乃天鼓雷音如來於此處證悟菩提之時以廣大圓滿願力所化,於是便名之為大雷音寺。自此以後,佛祖以靈鷲山大雷音寺為道場,遊化八方,利樂有情,修行無上功德。時常在人間鹿野苑、竹林精舍、給孤獨園等處為諸比丘及三界六道一切眾生講法,令得解脫。
一日,佛祖照例法駕鹿野苑,於那初成佛時的菩提樹下結跏趺坐,一時,諸大菩薩、阿羅漢、天王、龍王,人間諸居士、比丘、比丘尼、凡人、修羅道、畜生道一切眾生悉來聽聞。佛祖立化法身尊,結了說法印,與僧俗大眾說了大小二乘法、三藏三法印、四諦四無量、五戒五根力、六塵六識界、七佛七菩提、八識八正道諸法要法門,大眾一一得授,無不心生欣喜。忽從那畜生道中,飛出一隻金色大孔雀,展開一屏尾羽,絢麗非常。你但看他:冠羽像鳳首,腿爪似雞足;舒尾如朱雀,展翼若鴻鵠。金屏熠熠生輝芒,青目炯炯有神光。頓首白佛言:“小生雖禽畜之屬,然久聞佛法略諳世俗,聽得我佛所說更是法喜無盡。小生聽得佛祖‘眾生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之語,想來小生與天人、龍王等並無二致,亦早有隨佛修行之願,故小生懇請佛祖收我入門,修習我佛無上甚深妙法三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