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神農架神秘麵紗何時能揭開?
神農架位於中國長江與漢水間的川鄂交界地帶,有“華中屋脊”之稱,麵積3250平:
林地占85%以上。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處達3105米,有多種氣候類型。
提起神農架,人們不能不想到“野人”。從古至今,大量的關於野人的記載和野人的1人難辨真偽。1977—1980年,有關部門組織了兩次大規模的野考,搜集到大量關於野,自證據,如野人毛發、腳印、糞便等,還發現野人住過的竹窩。考察結果似乎昭示人《架的確存在一種奇異動物不為人們所知。
其實,神農架存在的神秘現象也不僅僅是野人,還有更多難解之謎。
這裏棲息著大量的白色動物。在一個叫穀河的地方,終年少有陽光透射,適宜白金候白熊、白麂、白蛇等動物棲息,此外還烏鴉、白貓頭鷹、白龜等等。據說,隻有地區才有白色動物,這麼多動物在神農祖變白,成了科學上的待解之謎,因為這僅僅是氣候因素能決定的。據說那裏的通體潔白無瑕,盤踞時猶如一尊玉雕,挺就像一根銀棍,貼地而行,速度奇快。
1986年,當地農民在深水潭中發現了3隻水怪,水怪全身灰白色,頭部與大蟾蜍相兩隻圓眼比飯碗還大,嘴巴張開時有1米兩前肢生有五趾。浮出水麵時嘴裏噴出柱高達數丈。
不僅如此,與水怪傳聞相呼應的還有關於棺材獸、獨角獸、驢頭狼的傳聞。據說,最早發現棺材獸的地點是神農架東南坡,這是一種長方形怪獸,長著很大的頭、脖子短粗,全身麻灰色毛,跑起來的慣力可以撞斷樹枝。
獨角獸體態像大型蘇門羚羊,後腿略長,頭像馬,前額正中生著一隻牛角一樣的黑色彎角,約40厘米長,從前額彎處呈半圓弧彎向後腦。
驢頭狼好像是一頭大灰狼被截去狼頭換上了驢頭,是個體型遠大於狼的灰毛家夥。
除了動物之謎耐人尋味外,神農架還有許多地質奇觀更是蔚為壯觀。在紅花鄉境內有一條潮水河,讓人迷惑不解的是河水一日早中晚各漲潮一次,更神奇的是潮水的顏色會因季節而有所不同,梅雨之季水色碧清,幹旱之季水色混濁。
宋洛鄉有一處冰洞,洞內溫度與洞外氣候大相徑庭。當洞外自然溫度高於28℃時,洞內就開始結冰,山縫裏的水沿洞壁滲出,形成十餘米長的冰簾,晶瑩剔透,美不勝收,滴在洞底的水則結成頂端如蘑茹狀的冰柱,而且為空心。洞外天氣轉冷時,洞內的冰就開始融化,到了冬季,洞內溫度反而高於洞外。
與宋洛冰洞相應成為另一奇洞的是木魚鎮的冷熱洞,洞中時而冷風習習,時而熱浪滾滾,目前還沒有一個最合理的說法來解釋這一冷熱忽變的現象。還有官封鄉的魚洞,洞裏水色伴著春雷產生變化,春雷過後,水色由清變濁,等水色完全渾濁後,成群的魚在洞裏遊來遊去,這些魚筷子般長短、無鱗無甲、潔白如銀,場麵蔚為壯觀。
神農架這塊神奇之地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好奇的人,不知道誰何時才能揭開她神秘的麵紗。
撒哈拉大沙漠有過“綠洲時代”嗎?
撒哈拉大沙漠的所過之處全部是沙丘、流沙和礫漠。“撒哈拉”一詞在阿拉伯語是“大荒漠”的意思,非常形象地說明了撒哈拉大沙漠是多麼的荒涼。不過,在撒哈拉大沙漠中,也時常有一些被人們稱作“沙漠中的綠洲”的地方,這些地方同樣水草豐盈。
那麼,撒哈拉大沙漠究竟荒涼了多久?人們在不斷的探索下,終於證明了撒哈拉大沙漠地區遠在公元前6000—前3000年的遠古時期,確是一片肥沃的平原。早期居民們曾經在那片綠洲上,創造出了非洲最古老和值得驕傲的燦爛文化。這就是本文的撒哈拉大沙漠的“綠洲之謎”。
探險家巴爾斯在恩阿哲爾高原地區的岩畫上,發現了水牛、河馬和一些在水裏生活的動物岩畫,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在這些岩畫裏邊竟然沒有駱駝!巴爾斯感到更加興奮,隻有有沙漠的地方,才會有駱駝呀!水牛、河馬必須在有水和草的草原上才能生存!撒哈拉大沙漠裏的岩畫上沒有駱駝,這就說明這裏在遠古的時代一定水草豐茂,決不會像現在這副樣子,到外都是沙丘和流沙,到處是死氣沉沉的。
於是,巴爾斯把撒哈拉大沙漠的草原時代和沙漠時代定義為前駱駝期和駱駝期,用以表示撒哈拉大沙漠的曆史時期。後來,巴爾斯對撒哈拉大沙漠的這種曆史分期得到了考古學家們的一致認可和普遍采用。
那麼,這些壁畫已有多久曆史了呢?科學家用放射性碳14的測定年代方法表明,這些壁畫在大約距今4500年—7400年的時候被創作出來。科學家們還發現,這些壁畫往往是用不同的,在不同的年代刻畫在岩壁上的,所以重重疊疊地刻畫在一塊兒。這些說明,那時候,撒哈拉地區的人們在這裏長期地生活繁衍。也就是說,那時候的撒哈拉地區正處在有水有草、人興畜旺的草原時代。
如果說這一時代即撒哈拉地區的綠洲時代,那麼撒哈拉的綠洲時代是什麼時候結束的呢?它的沙漠時代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也就是說,撒哈拉的史前文明是什麼時候衰落的呢?
科學家們經過研究和分析,認為撒哈拉地區由草原退化為沙漠經曆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撒哈拉地區先是氣候發生突然的變化,導致降雨量急劇減少;這些少量的雨水,有的落到幹旱的土地上,很快就被火辣辣的太陽曬幹了;還有的雨水流進了內陸盆地,可是由於雨水量不多,也就滯留在了這裏,流水帶的泥沙在盆地裏慢慢淤積,盆地增高以後這些水就開始向四周泛濫,慢慢就形成了沼澤。經過漫長的時期,沼澤裏的水分在太陽的照射下慢慢就變幹了,沙丘開始出現在撒哈拉的大地上。這時候,撒哈拉地區的氣候惡化得更嚴重,風沙也越來越猛烈。生活在這裏的人們又不知道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砍伐樹木,沒有節製地放牧,大大加快了土地沙化的過程,撒哈拉地區也就慢慢變成了沙漠地帶。經過科學家們測定,山洞裏邊的駱駝形象大約是在公元前200年出現的。也就是說,至少在距今2200年的時候,撒哈拉就變成了現在的樣子,茫茫沙漠沒有生機。
神秘莫測的間歇泉在中國的西藏雅魯藏布江上遊的搭各加地有一種神奇的泉水——間歇泉。間歇泉的泉水涓涓流淌,在一係列短促的停歇和噴發之後,隨著一陣震人心魄的巨大響聲,高溫水汽突然衝出泉口,即刻擴展成直徑2米以上、高達20米左右的水柱,柱頂的蒸汽團繼續翻滾騰躍,直衝藍天。它的噴發周期是噴了幾分鍾、幾十分鍾以後就自動停止,隔一段時間才再次噴發。間歇泉之名即是因它噴噴停停、停停噴噴而得名。
除了中國的間歇泉外,在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附近一片著名的間歇泉區中,還有一眼舉世聞名的間歇泉——“蓋策”泉。這個泉在噴發的間歇時是一個直徑20米的、被熱水灌得滿滿的圓池,熱水緩緩流出。不久,池口清水翻滾暴怒,池下傳出類似開鍋時的呼嚕聲,隨著這種呼嚕聲而有一條衝天而起的、在蔚藍色的天幕上飄灑著滾熱的細雨的水柱,這條水柱最高竟可達70米!
科學家們經過考察得出,適宜的地質構造和充足的地下水源是形成間歇泉最根本的決定因素,此外,還要有一些特殊的條件:首先,間歇泉必須具有能源,地殼運動比較活躍地區的熾熱的岩漿活動是間歇泉的能源,因而它隻能位於地表稍淺的這些地區的附近。
其次,要形成間歇性的噴發,它還要有一套複雜的供水係統來連接一條深泉水通道。在通道最下部,地下水被熾熱的岩漿烤熱,但在通道上部高壓水柱的壓力下又不能自由翻滾沸騰。同時,由於通道狹窄,泉水也不能進行隨意的上下對流。這樣,通道下麵的水在不斷地加熱中積蓄力量,當水道上部水壓的壓力小於水柱底部的蒸汽壓力時,通道中的水被地下高壓、高溫的熱氣和熱水頂出地表,造成強大的噴發。噴發後,壓力減低,水溫下降,噴發因而暫停,為下一次新的噴發積蓄力量。
科學家的解釋雖已基本揭開了間歇泉的神秘麵紗,但人們仍為它雄偉而瑰麗的噴發景觀所傾倒。
幹旱的塔裏木盆地下麵有天然水庫嗎?
塔裏木盆地是中國第一大盆地。南有高聳的青藏高原,西有帕米爾高原,北有天山山脈。夏季風很難到達封閉的盆地,這裏極度幹旱,平均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而由於大風和較高的氣溫,又使這裏的蒸發量高達3000毫米以上。於是,除了少數綠洲外,盆地內一片沙海,僅有的幾個內陸湖也日益幹涸,最後完全消失在沙漠中。浩瀚的塔克拉瑪幹就在盆地的中部。
然而,奇跡出現了。塔裏木盆地的地下居然有巨大的天然水庫,僅盆地西部的地下水庫每年就可提供60億立方米優質水,相當於黃河1/8的流量。這個發現對盆地石油開發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福音。
塔裏木盆地的巨大水庫是如何形成的呢?
地下水主要是大氣降水下滲積聚形成的。這就是說,從塔裏木地區豐富的地下水可以推論,這裏曾經有過一段氣候濕潤、降水豐富的時期。
據考察,塔裏木地區地下水庫是在漫長的地質時期裏形成的。
在30萬年前,塔裏木和柴達木盆地都是一片海洋,後來這裏的地殼被抬升成為陸地,但還是個降水比較豐富、草原和沼澤密布的濕潤地帶。塔裏木地區在數萬年的潮濕期裏積聚了大量地下水。
以後,南麵的昆侖山、阿爾金山和青藏高原,北麵的天山不斷隆起,塔裏木相對地沉降成為盆地。四周山地的降水和高山冰川融水大量流人盆地。當時曾有大小河流100多條,光塔裏木河、和田河、阿克蘇河、葉爾羌河、孔雀河這樣的大河就有13條。這些河流的水在所經之處大量垂直下滲補給地下水。
周圍山區的洪水和沙漠中的暴雨也會大量直接下滲變成地下水。
當然,在青藏高原徹底阻擋了夏季風之後,塔裏木這一內陸封閉盆地的地下水補給就僅靠有限的冰川融水的滲透了。
尼亞加拉瀑布傳說之謎
您看過雜技表演藝術家布朗亭在尼亞加拉瀑布的奔騰激流上方160英尺高處架起長達1000英尺的鋼索,成功地空著雙手走了過去嗎?您看過他蒙上雙眼、頭套口袋,也同樣成功地走過這1000英尺的鋼索嗎?您看過同樣的一個人踩著獨輪小車過去,踩著高蹺過去,背上背著人過去,坐在鋼索上烹調了一個煎蛋餅還將它吃了嗎?是什麼使勇敢而偉大的布朗亭有如此的力量呢?那就是尼亞加拉瀑布,是它給予了布朗亭偉大而神奇的力量。
尼亞加拉瀑布可算得上世界上最為神秘的地方之一了。下麵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尼亞加拉瀑布的傳說之謎吧。
構成了部分加拿大與美國的邊境線,將紐約州與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分開的尼亞加拉河從伊利湖向北流向安大略湖,全長將近30英裏。它位於北麵,麵積為25萬平方英裏,並成為這些湖的通暢出口。它的最大的水流量達到每秒25萬立方英尺,十分令人敬畏。這條河被草莓島和格蘭德島劈開分成3段,頭5英裏隻有一條河道。向東的美國河道有15—16英裏長;向西的加拿大河道則較短,隻有2—3英裏長。在格蘭德島後兩個河道又合並到一起,再流過3英裏就到了舉世聞名的尼亞加拉瀑布。
這條大河最終可到達安大略湖,先後途經7英裏的峽穀、一片開闊的湖區平原和7—8英裏的行程。尼亞加拉瀑布本身也被哥特島分成兩個部分。馬蹄形瀑布高度接近160英尺,頂部寬度將近1000米。比加拿大部分的還要高上大約10英尺,但是寬度隻有300米的瀑布則位於美國一側。
它的形成在於不尋常的地質構造。在尼亞加拉峽穀中岩石層是接近水平的,每英裏僅下降6—7米。非常堅硬的尼亞加拉大理石構成了岩石的頂層,鬆軟的地質層很容易被水力所侵蝕,它位於岩石層之下。激流從瀑布頂部的懸崖邊緣筆直地飛瀉而下,則正是由於鬆軟地層上的那層堅硬的大理石地質層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時期,當巨大的大陸冰川後撤,大理石層暴露出來,被從伊裏湖流來的洪流淹沒,形成了如今的尼亞加拉大瀑布。通過推算冰川後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遠則有可能在2.5萬年前形成。
尼亞加拉瀑布具有迷人魅力的自然現象無疑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更令人為之神往的還要算那自然現象中隱匿著心靈力量的古老信仰了。這些信仰是否具有真理性,也更增加了尼亞加拉瀑布的迷人風景。
中國雲南石林形成之謎
雲南,一個令人無限遐想的地方。您去過美麗的蒼山洱海嗎?您到過神秘的西雙版納嗎?也許你去過。那麼您知道雲南著名的石林嗎?也許你不知道。那麼就來讓我們看看雲南的石林之謎吧。
它位於雲南東部一個叫做路南的地方,是一座奇怪的岩石園林。它的石柱形狀多樣,有的像初生的竹筍,有的似精雕細琢的玉石華表,有的又像一根圓的柱子,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其中一根石柱,與撒尼族傳說中的美麗的阿詩瑪姑娘像極了。
這些石柱高度差不多,高高聳立著,遠望去像密林一般,每個石柱周身刻滿了一道道的水平條紋,像穿著橫條海員衫。
這些石林的形成應追溯到很久以前。最初,這裏是一片平坦的、由水平的石灰岩層所構成的地形,縱橫交錯地布滿了許多垂直的裂隙。這些裂縫就是最初的石林的天然模樣。
把石灰岩雕成岩石園林的最偉大的力量是水。沿著這些張開的裂隙,無孔不入的水流向下滲透,逐漸溶蝕兩旁的石灰岩,這樣裂縫朝向地下伸展得更深,張開得更大,在地麵上漸漸出現了許多凹下的“溶溝”和突起的“石芽”,原來的平坦地形也隨之成了一片起伏崎嶇的溶蝕原野。裂隙兩邊許多石塊的崩落,也使“溶溝”更寬,“石芽”更突出,久而久之,一片密密分布的、景色美麗的石柱園林就屹立在祖國大地了。
其實,人們發現,在國外許多氣候濕熱地帶,且有發達的垂直裂隙分布的石灰岩地方,也都有這種景象出現。所以,千萬不要認為這是一個奇怪的不祥之地,它隻不過是上天的又一件傑作而已。
弄清了雲南的石林形成之謎,你在驚歎宇宙的偉大之餘,是否想去那裏親自領略一下呢?
把石灰岩雕成岩石園林的最偉大的力量是水。沿著這些張開的裂隙,無孔不入的水流向下滲透,逐漸溶蝕兩旁的石灰岩,這樣裂縫朝向地下伸展得更深,張開得更大,在地麵上漸漸出現了許多凹下的“溶溝”和突起的“石芽”,原來的平坦地形也隨之成了一片起伏崎嶇的溶蝕原野。裂隙兩邊許多石塊的崩落,也使“溶溝”更寬,“石芽”更突出,久而久之,一片密密分布的、景色美麗的石柱園林就屹立在祖國大地了。
其實,人們發現,在國外許多氣候濕熱地帶,且有發達的垂直裂隙分布的石灰岩地方,也都有這種景象出現。所以,千萬不要認為這是一個奇怪的不祥之地,它隻不過是上天的又一件傑作而已。
弄清了雲南的石林形成之謎,你在驚歎宇宙的偉大之餘,是否想去那裏親自領略一下呢?
美洲“黃泉大道”之謎
在南美,印第安部落的奇消怪亡,使得許多印第安人創造的文明得不到明確的解釋,成了曆史之謎。
在美洲的著名古城特奧蒂瓦坎,就有這麼一條被稱為“黃泉大道”的縱貫南北的寬闊大道。它被稱作這樣一個奇怪的名字,是由於公元10世紀時最早來到這裏的阿茲台克人,沿著這條大道來到這座古城時,發現全城沒有一個人,他們認為大道兩旁的建築都是眾神的墳墓,所以就給它起了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