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 3)

古印加人為何要建造”空中之城”?

恐龍滅絕了,猛瑪象消失了,它們留下了化石;印加人搬家了,他們留下一座空城:馬丘比丘。這一切,在人們的腦中都留下了一個“為什麼”。

為尋找傳說中“消失了的城市”,美國探索家海瑞姆·賓漢姆及其探險隊於1911年6月24日來到了波濤洶湧的聖河——烏魯班巴河峽穀,在雲霧繚繞的山頂上,他們發現了已經被廢棄了近一個世紀卻依然雄偉壯麗的“空中之城”——馬丘比丘這座神秘的古城。

根據傳說,這裏是印加帝國的締造者曼科·卡帕克的出生地,它位於印加帝國首都庫斯科以北118公裏處,名字取自它所在的山峰,字麵意思是“老山峰”。它三麵臨河,一麵靠著白雪皚皚的薩而坎太山,地勢極為險要。正是因為如此,它才躲過了西班牙征服者和天主教傳教士的侵擾與破壞,得以完整保留。

城中建築極具宗教色彩,凡是磨製光滑、對縫嚴整的建築均為神廟,且都配備三扇窗,縫與縫之間沒有任何黏合物粘接,連最鋒利的刀片也插不進去。牆上的每一塊石頭都像是在玩拚圖一樣被巧妙地連接起來,與其他的印加遺址的大相徑庭。

“神聖廣場”位於城市中央,一座巨大的日晷矗立著,馬丘比丘人通過它來測定每天的時刻。在古城的一端還有著名的太陽神廟和“拴日石”,印加人希望用拴日石永遠留住他們心中至高無上的神——太陽——萬物生命和希望的起源。

勤勞的馬丘比丘人還在城堡對麵的山峰上築出一層層梯田,並在每一層開鑿了引水渠,引來雪水澆灌農田,企望獲得豐收。

擁有如此美麗而逍遙的空中之城,馬丘比丘人卻棄之而去,沒有任何留戀,沒有任何說明,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很多人認為是因為西班牙征服者的原因,可是,根據曆史記載,當年侵略者的鐵蹄並未能夠踏向這裏,並且,考古學家在研究中發現,早在1533年,西班牙人征服印加帝國之前,馬丘比丘人就已經離開了這座美麗的“空中之城”!即使真的是因為西班牙人的入侵,想想印加帝國的雄厚實力,擁有了萬騎精銳的印加人,居然不敢和100多人的西班牙入侵者做殊死的戰鬥?恐怕說不過去。

很難說清到底是為什麼,天災?部落戰爭?奴隸反抗?種種懷疑都沒有任何痕跡能夠說明。今天的考古學家在綿延的安第斯山脈中,陸續發掘到許多印加帝國的遺跡,證明印加人確實是拋棄了他們美麗的家園,在荒蕪的山地中再建他們理想的國度。

印加人和馬丘比丘為後人留下無法解釋的謎題:

為什麼要在如此之高的地方建這樣的一座城市?

他們為什麼又棄之而去?

根據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他們是用什麼工具切割、運輸那些建築用的大石頭的?

古巴比倫“空中花園”之謎

愛情真是一種偉大的力量,它可以讓唐明皇千裏飛騎送荔枝,也可以讓印度皇帝修成泰姬陵。另一個更加偉大的奇跡——古巴比倫的空中花園,也是愛情的產物。

傳說巴比倫空中花園是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所建。因為他美麗的王妃賽來拉米斯常常思念她那山青水秀的故鄉,加之,她也很不習慣於巴比倫炎熱幹燥的氣候和單調的平原景色。所以,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在巴比倫城中建起立體式的“空中花園”,以博取王妃的歡心。建成的空中花園與埃及金字塔、小亞細亞半島以弗城阿其忒彌斯神殿、希臘奧林匹斯山宙斯神像、地中海羅得島太陽神巨像、小亞細亞哈利卡納蘇城摩索拉斯王陵以及法羅斯島亞曆山大城燈塔,一起成為世界古代七大奇跡。

但是,現在對於“空中花園”為尼布甲尼撒二世所建的說法,不少人產生了懷疑。他們認為空中花園更可能是在尼尼微而不在巴比倫。建園者不是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而倒有可能是早他100年的亞述國王辛那赫瑞布了。為什麼有如此說法呢?

被譽為“曆史之父”的希羅多德在書中對巴比倫金碧輝煌的宮殿和神廟建築以及房屋、街道、商貿甚至連浮雕、裝飾等多處細節都做過仔細描述,並且盛讚巴比倫的“美麗遠遠超過了世界上的任何城市”。可是書中他卻單單不提空中花園,這是一個疑點。

同樣也是羅馬史學家的色諾芬在其著作中讚美了巴比倫城牆的雄偉壯觀,但對空中花園卻也是隻字不提。難道是根本沒有存在過這樣一個建築?

而且,人們至今沒有找到有關尼布甲尼撒建造空中花園的記載,不過在有關亞述國王辛那赫瑞布的許多文獻記載中卻不止一次地提到他在尼尼微城中建有一座美麗的花園,並引城外的河水到城中澆灌花木。而辛那赫瑞布的後代也常常提及,他們常在尼尼微的這個人造山形花園中以捕殺從籠子裏放到園中的獅子和野驢為樂。

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後23年,波斯人出兵占據新巴比倫城,他們還改變了幼發拉底河道,使河道遠離了巴比倫城。按理說,巴比倫空中花園的花木肯定會因為缺水而枯萎,在百年之後不可能會還保持鬱鬱蔥蔥。可是在尼尼微的浮雕卻表明,亞述人不僅采用“水泵”抽水澆灌人造花園,還用水槽將山泉引入園中。所以即使無人灌溉,花園依然可以蒼翠如初。

雖然有這兩種說法,使人們對空中花園究竟在巴比倫還是在尼尼微無法斷定,但比較古老的記載說到的空中花園在巴比倫這種說法應該更具可信度,隻不過還需要更多的考古發現來證實而已。

新巴比倫王國修建過通天塔嗎?

如今的人們,己能利用航天飛機深入宇宙,更能用望遠鏡探望宇宙深處的秘密,但人們還是很向往更遙遠的天外,希望能達到世界的頂端。這種願望自古有之。

基督教經典著作《舊約·創世紀》第11章曾有這樣一段記述:古時候,天下眾多的人口,全都說著同一種語言,人們在向東遷移時,走到一處叫示拿的地方,發現那裏是肥沃的平原,就定居下來。他們商定在這裏用磚和生漆修建一座城和高聳通天的塔,以此傳播聲名,免得四處流散。這件事驚動了耶和華,他看到城和大塔就要建成,十分嫉妒人們的智慧和成就,便施法術變亂了人們的口音,使人們的言語各各不同。結果工程不得不停頓下來,人們從此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大塔最終沒有建成,後人把這座大塔稱作巴別,“巴別”就是“變亂”的含義。

如何看待《聖經》中這段記述,史學界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聖經》中這段傳說,有所根據,主張“創世紀》記載的那座大塔的原型,就是古代兩河流域(即示拿)新巴比倫王國時代巴比倫城內的馬都克神廟大寺塔。這座大寺塔,被稱作埃特曼安基(意為天地之基本住所)。它興建於新巴比倫國王那波帕拉沙爾(公元前626年—公元前605年)在位時,到其子尼布甲尼撒(公元前604年—公元前562年)在位時才建成。這一傳說也反映了新巴比倫王國時代,巴比倫城內居民眾多、語言複雜的情況。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所著的《曆史》一書第1卷181節中,記載了如下事實:“在這個聖域的中央,有一個造得非常堅固、長寬各有一斯塔迪昂(古希臘長度單位,約合185米)的塔,塔上又有第二個塔,第二個塔上又有第三個塔,這樣一直到第八個塔。人們必須循著像螺旋線那樣地繞過各塔的扶梯走到塔頂的地方去。那裏有一座寬大的聖堂。”希羅多德說塔共11層,可能是把塔基的土台或塔頂的廟也計算在內了。公元前331年馬其頓亞曆山大到巴比倫時,這座大塔已非常破敗。為了紀念自己的武功,亞曆山大曾有意重建此塔,可是,據估算,光是清除地麵廢料,就需要動用1萬人,費時2個月。由於工程浩大,亞曆山大隻好放棄了這個打算。

相反,有的學者不同意“聖經》中提到的通天塔就是新巴比倫時代馬都克神廟大寺塔的觀點,認為在巴比倫城內,早在新巴比倫時代以前就曾有兩座著名的神廟,一座叫做薩哥——埃爾(意為“通天雲中”),一座叫做米提——猶拉哥(意為“上與天平”),它們很可能就是關於通天塔的傳說的素材。但是,有關這兩座神廟,沒有更多的史料可以提供參考。

樓蘭古城突然消失之謎

在負有盛名的漢唐時代的絲綢之路上曾經有一座著名的樓蘭古城。它的遺址位於塔裏木盆地的東部,羅布泊窪地的西北邊緣。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曾提到這座城市。這樣看來,樓蘭王國在當時已經是眾所周知了,它在中西的經濟、文化交流方麵也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公元前77年,漢朝皇帝將樓蘭的國名改為都善。

昔日綠草遍地,車來車往,門庭若市的繁榮古城——樓蘭,在公元4世紀以後,卻突然神秘地消失了,留下的隻是“城廊巍然,人物斷絕”的不毛之地和未解之謎。

現在,由於探險和考古發現不斷進步,樓蘭文明越來越清晰地展示在人們麵前。這個走廊處於東西交通要道,薈萃了東西方文明的精華,根據已發掘的遺址範圍、所出土的文物內涵看,當時的城市文明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樓蘭考古最顯著的特征是它是由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相互融合而成的。在宗教信仰和物質習俗方麵也均表現出這種特點。

如1997年新疆文物考古所在尉梨縣營盤古城附近發掘的一座漢晉墓地,出土文物包括漢晉的絹、綺、縑、絲繡、織金錦、漢代鐵鏡,這些物品都帶有明顯的中原,已發掘出了帶有中亞的麻織麵具、黃金冠飾、金耳環和金戒指等,還有來自波斯安息王朝的玻璃器皿和古希臘羅馬的毛紡織品,等等。可以說當時天下的寶物很多都聚集在這一座小小的墓地之中。

這種多元文化的格局正是塔克拉瑪幹沙漠文明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塔克拉瑪幹沙漠文明從地域位置看處於各主要文明的邊緣,似乎是一個“文化邊緣地帶”,而實際上卻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與展現的舞台,是各種文化聚集融合的場所。

樓蘭古城出土的漢文木簡和文書的紀年多數集中在公元270年前後,這些文書內容比較豐富,主要是當地行政機構和駐軍的各項公文及公私往來信件,從中不但可以看出樓蘭城的軍事力量和狀況,和各屯區農業生產、水利與生活的一些情況,而且還可以了解到樓蘭城內與居民的日常生活有關情形,如城內設有倉庫、客館和醫院,有製造鐵工具和兵器的手工業,有以穀物絲帛作價的商業活動。此外,文書還記錄了一些有關城內居民與戶口、法律等方麵的情況。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文書是當時樓蘭文明在政治、經濟、文化方麵的真實寫照。

然而,公元4世紀以後,這樣一個綠草遍地、人口繁盛的綠洲卻瞬間消失了。黃沙漫漫,蓋住了曾經在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一切。一望無際的沙漠代替了昔日的綠洲,隻有絲綢之路上留下的斑斑白骨暗示著這是曾經是一個商旅雲集的貿易中轉站。文明就這樣突然中斷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力量造成了這一切呢?從樓蘭古城出土的漢文簡牘中可以知道,當時樓蘭王國的農業生產每況愈下,又聯想到樓蘭處於沙漠之中,我們推測這可能是當時的自然環境發生r較大變化,水源日益不足,環境惡化,生態失衡,最終導致了樓蘭文明的覆滅。樓蘭人不得不放棄他們曾經堅守的故國,四處逃散,而文明也就消失了。

泰姬陵真的是印度王修建的嗎?

美麗的泰姬陵聞名於世,不僅是因其建築成就,更是因為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大家都知道,它是印度莫臥兒帝國皇帝沙·賈漢為他美麗的皇後泰姬所建造的。誰要懷疑這一點,是要冒很大的風險的——人們已經不願接受別的說法了。

屹立在印度亞格拉近郊亞穆納河畔的泰姬陵,華麗的壯觀,氣勢磅薄,是世界七大建築奇跡之一。長期以來,人們一直關注著這一奇跡。

泰姬陵的構思和布局是一個完美無比的整體,它充分地向人們展現了伊斯蘭建築藝術的莊嚴肅穆、氣勢宏偉、富於哲理。那麼,誰是這一宏偉壯觀傑作的設計和建造者呢?目前,對於這座建築物的設計者和藝術流派問題,大致有三說。

“波斯伊斯蘭說”。數十年來,《大英百科全書》的作者一直認為,泰姬陵的建造者是沙·賈漢皇帝。主要設計者是波斯人(一說土耳其人)烏斯泰德·伊薩,由他負責全部事務,沒有一個印度人參與構思。

“歐亞文化結合說”。這一說法的代表人物是英國舊牛津學派的印度史學家史密斯。

他認為,泰姬陵是“歐洲和亞洲天才結合的產物”。意大利人吉埃落米莫,維洛內奧和法國建築師奧斯汀·德·博爾多等諸多歐洲文藝複興時代的建築大師均參加了設計,且在藝術上具有西方影響。印度穆斯林史學家莫因·烏德一丁·艾哈邁德駁斥了這種說法,他在1904年寫的《泰姬的曆史》一書,完全否認這座具有典型的伊斯蘭藝術的建築物是出自西歐文藝複興時代大師們的構思。

“主體藝術印度說”。持這一看法的學者中,有已故的印度著名史學家馬宗達(公元1888—1980年)。他說,在探討這一設計功勞歸於誰時,不應忘卻印度自身的因素。泰姬陵的平麵圖和主要特點與蘇爾王朝舍爾沙的陵墓和莫臥兒胡馬雍的陵墓,在建築上有師承關係;就建築材料——純白大理石及其上麵的寶石鑲嵌工藝水平而言,在西印度的拉傑普特藝術中早已存在,不能把此陵的設計和建造完全歸功於波斯的影響和支持作用;由於莫臥兒時代對西方已開放,東西方文化交流日趨擴大,西方藝術的某些因素可能會對印度建築帶來影響,這也是符合曆史邏輯的。

奧克教授在17世紀對印度作過5次訪問,回國後寫成《印度之行》(3卷)一書。但他本人並沒有看到泰姬陵何時動工,如何動工的,也沒有目睹它建造完成,更何況他不會講波斯語和印地語。因此,他的道昕途說之言,令人難以置信。另外,一些與塔維尼埃同時代的歐洲旅行家,在他們寫的遊記和報告中,均未提及此陵。第三點是,英國一些考古發掘報告書中,亦無專門考證泰姬陵的記載,甚至連19世紀末就任印度考古總監的坎寧安勳爵也不曾訪問過泰姬陵,考慮到亞穆納河河水的漲落,早在建陵前就已經有人修築河堤與城牆,它們絕對不會是沙·賈漢所建。第五點疑點是,波斯文編年史《帝王本紀》和穆斯林史學賽·穆·拉蒂夫撰寫的《曆史上和記述中的亞格拉》(公元1896年)記載:“選擇陵墓的遺址,原是曼·辛格王公的一座聖殿,但現今已歸屬其孫子賈因·辛格的財產了。”結合以上幾點,戈德博爾得出的結論是沙·賈漢從來沒有建造過泰姬陵,’他隻是在印度教王公的聖殿的基地上,拆除和搬遷一些他不需要的東西,進行了改建。這種說法令人驚奇,也很新穎,但至今仍令人難以接受和信服。

吳哥古城是如何建立和湮沒的?

曆史總留下很多遺憾,光陰總毀去太多珍奇。龐貝古城、瑪雅文化遺址已讓人們感慨不已。吳哥古城更在叢林之中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吳哥古城是柬埔寨的象征,它是人類文化寶庫中的明珠。它與埃及金字塔、中國的長城、印度尼西亞的波羅浮屠並稱為“東方四大奇觀”。

12世紀前半葉吳哥王朝全盛時期,信奉婆羅門教的高棉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為了祭祀“保護之神”毗濕奴,炫耀自己的功績,而建造了著名的吳哥窟(小吳哥)。

大吳哥位於吳哥窟的北部,是閣耶跋摩七世統治時期建造的新都。吳哥城規模非常宏偉壯觀,護城河環繞在周圍。城內有各式各樣非常精美的寶塔寺院和廟宇。在吳哥城的中心是巴揚廟,它和周圍象征當時16個省的16座中塔和幾十座小塔,構成一組完美整齊的階梯式塔型建築群。重現於世的吳哥古跡,具有獨特和永久的魅力,這使世人為之傾倒、讚服,同時又使人們產生了無窮的遐想和許多疑點。由於有關柬埔寨中古時代的史料極其缺乏,所有這些疑點就成了千古難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