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 / 3)

激光“百發百中”之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激光的應用範圍越來越廣泛。中國古代的傳說中就有“用光殺人”的記載。如《封神演義》中的“哼”、“哈”二將,可從鼻中噴出使敵人喪命的光,科學幻想中也早就有“魔光”、“死光”的說法。但直到1960年出現激光後,這些幻想才真正變成了現實。

激光技術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進入軍事領域,激光在軍用技術的應用上分為兩大類:一是用激光提高現代武器威力或創新軍事裝備,如激光測距、激光製導、激光雷達、激光通信等;二是用激光直接摧毀目標,如激光武器。作為武器的激光有很多獨特的優點。

首先,它可以每秒30萬公裏的光速傳播,其他任何武器都沒有這樣高的速度。它一旦瞄準,幾乎立刻就能擊中目標。另外,它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裏,在極小的麵積上集中超過核武器100萬倍的能量,還能很自由、靈活地移動方向,不會造成任何放射性的汙染。

激光武器分為三類:一是近距離戰術型,可用來擊落導彈和飛機。1978年美國就是用這類武器進行激光反坦克導彈的試驗;二是致盲型,如機載致盲武器就屬於這一類三是遠距離戰略型。這一類的研製最困難,但一旦研製成功,威力也最大,它可以作為反衛星、反洲際彈道導彈的最先進的防禦武器。

激光是如何將目標摧毀的呢?科學家們認為有兩個方麵:一是層裂,二是穿孔。所謂層裂,就是靶材表麵吸收激光能量後,被電離的原子形成等離子體“雲”,“雲”向外膨脹噴射形成應力波向深處傳播。應力波的反射導致靶材被拉斷,形成“層裂”破壞。所謂穿孔,就是高功率密度的激光束使靶材表麵急劇熔化,進而汽化蒸發,汽化物質向外噴射,反衝力形成衝擊波,在靶材上穿一個孔。另外,等離子體“雲”還能輻射紫外線或x光,將目標結構和電子元件破壞掉。

在激光製導導彈中,操縱人員通過不斷調整激光束方向,將已發射出去的導彈導引到所要攻擊的目標。激光信號經過編碼可以對來自一個或數個方向相繼發射出來的導彈進行製導,還可用數個指示器分別控製數枚導彈攻擊名自的目標。

1972年美國在越南戰場上首次投下激光製導炸彈,由此揭開了激光製導武器應用於戰爭的序幕。當時,美國飛機用20枚激光製導炸彈,將17座橋梁予以摧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戰果。隨後,在近20年中,激光製導武器普遍虛用於中東戰爭、馬島戰爭、貝卡戰爭和海灣戰爭中,並發揮了重要作用。

戰爭中,通信相當重要。命令的下達,軍隊的集結,進攻的發起……小到分隊與分隊、士兵與士兵之間的聯絡,大到各軍兵種的配合、協調,所有這些都離不開通信。最早的通信靠人馬飛跑傳遞,舉燈燃火為號,以後的通信靠有線電話、無線電報、步話機等等。再後來,激光也被用於戰場通信。而激光通信具有抗幹擾、不易攔截的優點,可以溝通空中、地麵和水下,能夠在海底、地麵、大氣空間和外層空間,構成一整套“立體”交叉激光通信網。

激光在模擬、報警和激光對抗等方麵也得到了應用。激光模擬器可以對炮彈、火箭和導彈的發射進行模擬,進行人員實戰演習培訓,評定射擊結果,還可用來傳遞敵我雙方坦克交戰結果的信息。通常采用的半導體激光器,可精確確定目標和模擬炮彈的三維坐標,並可向目標發送射擊結果。近幾年激光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我軍進行的激光紅外軍事演習訓練中,並已取得越來越豐富的經驗。

“水火相容”之謎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把水能滅火視為一個常識。隻要哪裏發現火災,消防車就會立刻隆隆地開去,噴出“大水”,很快就能將大火澆滅。然而,水和火絕對是死對頭嗎?

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在特定的條件下,水卻能幫助燃燒哩!不知你是否注意到,在工廠或老虎灶旁邊的煤堆裏,工人師傅常用水把煤堆澆得濕淋淋的,如果有人問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時,他們會告訴您說:“濕煤要比幹煤燒得更旺。”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昵?原來,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會按不同的條件來表現自己的獨特性格。水也是如此,其實水能助燃,在日常生活上也常可見到,當你在燒開水時,如果壺裏水開了溢出來,落到煤爐上,火焰會一下子變得更旺。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因為,當爐螳中煤燃燒的溫度很高時,加入水,就會和煤起化學作用生成一氧化碳和氫氣。

一氧化碳和氫氣都易於燃燒,如此一來,爐螳內的火就會燒得更旺,這就是水能助燃的奧秘。

人們可以做下麵的實驗證明上述的原理。

首先將200毫升水放入燒瓶中,在將粒狀硬質煤塊放人另一燃燒管中,實驗開始時先用小火燒熱燃燒管,隨後用大火對著煤塊加熱使煤塊變紅,同時把燒瓶中的水煮沸,使水蒸氣通過燃燒管,此時在另一端燃燒管中點燃,就會出現藍色火焰。

工業上製造水煤氣利用的就是上述實驗的原理。除碳以外,水和其他非金屬元索也能發生作用。在常溫下水和氟能發生劇烈反應,生成氟化氫和氧氣。

在光的催化作用下,氯也可和水起反應,生成鹽酸和濃氯酸。至於溴、碘、磷等不活潑的非金屬元素,通常就不能和水起反應了。由上述可見,水火有時也可以相容。

“幹冰”是冰嗎?

有一次,幾個地質勘探隊員到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去勘探油礦時遇到了一件怪事。他們用鑽探機往下打孔,鑽到很深的地方。突然,地下的氣體以極高的壓力從鑽孔裏噴射而出,並很快地在鑽孔中形成了一大堆白色的“雪花”。地質勘探隊員們很好奇,於是就上前滾雪球,結果,手上不是起了泡就是變黑了。

原來,那“白雪”不是真正的雪,而是一種“幹冰”。幹冰也不是真正的冰,因為它是由無色的二氧化碳氣體凝結而成的,而不是由水凝結成的。

如果把二氧化碳裝在一個鋼筒裏,然後施加一定的壓力,它就變成水一樣的液體了。如果溫度再降低一些,那它就變成了一種白色的東西,好像冬天的雪花,這就是幹冰。

然而,它比雪更細一些,並且,因為它的溫度低到一78.5℃以下,所以,千萬不能直接用手去拿,否則會把手凍傷的。皮膚凍傷後,會出現黑色的斑點,幾天以後就開始潰爛。

如果你把幹冰放到房間裏,它很快就會不見蹤影,變成了二氧化碳氣體,融人空氣之中。這是因為在常壓下,幹冰不會呈液態,它在吸收一點的熱量後就直接轉變為氣態,這種過程叫做升華。

有趣的是,由於幹冰的溫度太低,它急劇升華的時候,周圍的空氣溫度也會隨之迅速降低,空氣裏的水蒸氣就會凝結成霧。因此,拍電影的時候,常常利用幹冰的這個特點,在周圍撒點幹冰,就可以產生雲霧繚繞的景象。

另外,如有必要,還可以通過從飛機上往雲朵裏撒幹冰進行人工降雨。

古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猝死之謎

在古埃及都城底比斯(今埃及開羅尼羅河西岸)有一座“帝王之穀”,古埃及的全部法老死後都“隱身”於此。

在“帝王之穀”內,有一座被人們遺忘的陵墓,那就是3000多年前十八王朝的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圖坦卡蒙大約在公元前1361年登基,當時年僅10歲,娶了一個12歲的少女。在19歲那年不幸死了。在發現圖坦卡蒙的陵墓時,它幾乎原封不動,它是迄今為止所發現最完整、最有價值的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

圖坦卡蒙的木乃伊被密封在重重的棺槨之中,棺材外麵的4層是塗金的木槨,最裏麵是黃金打製成的棺槨。而且在木乃伊的上麵還覆蓋著用香木做成的法老本人的雕像。當揭開裹在木乃伊臉部的最後一層亞麻布時,人們突然發現圖坦卡蒙的臉上靠近左耳垂的地方有一處致命的創傷,創傷是怎樣造成的?凶手是誰?這一切都成了謎。

人們根據一些文史資料的記載和剛出土的文物,大體可知:因為圖坦卡蒙登基時年紀小,隻得和阿伊老臣共同掌握大權。在他19歲時猝然死去後,年輕皇後請求赫梯王派一王子與她完婚。可是赫梯王子在來埃及途中被人殺害。接下來,老臣阿伊繼承了王位。

可是,我們從這些零散資料與傳說中無法揭開圖坦卡蒙猝死之謎,謎底在哪裏?也許仍埋在地下,我們隻希望更多考古資料的出土來揭開這個謎底。但也許很難找到謎底,這就將給人們留下永遠的懸念。

古埃及哈希普蘇特女王為何葬身帝王穀?

在肅穆莊嚴的埃及帝王之穀安葬著一位叱吒風雲的埃及女王——哈希普蘇特。她是何人?何以能安葬於此?

“女王”這個名詞在埃及的哈希普蘇特時代的語言中根本就不存在。在埃及曆史上也曾出現過幾位有些影響力的後妃,如風華絕代的妮菲提迪王後就擁有一定的權力,並享有極高的聲譽,但憑本身才能而統治全國的女性,卻少之又少。哈希普蘇特是這些女中豪傑的傑出代表,她的權勢最大。因此她被有些曆史學家選為曆史上的第一位煊赫的女性。

哈希普蘇特之所以能夠執掌王權,得歸因於她蓬勃的野心和過人的膽識。在哈希普蘇特的丈夫塞莫斯二世駕崩之後,塞莫斯三世繼承王位,塞莫斯三世登基之初便掌握不到實權,他的權力全被野心勃勃的母後奪取,不久哈希醬蘇特便將兒子撂在一旁,給自己封“王”。她在執政期間在全國各地豎立了很多座雕像,並對廟宇進行修複,興建神殿。其宏偉建築的典型代表是豎立在卡納克地區的兩座方尖形碑,每一座碑都是用整塊紅花崗石雕刻而成的,碑尖鑲上了金子。在留存下來的一些畫像中,她頭戴法老的傳統頭飾,身穿男姓服裝,一些雕像中,還可以看見她戴上法老隻有在大典禮上才戴的禮須。

在她與兒子21年的“共同”統治中,很多具正統思想的人,一定對她假胡子後的女人麵孔耿耿於懷,塞莫斯三世尤為怨恨奪取他權力的女人。因而在哈希普蘇特死後成為埃及的惟一統治者時,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下令打爛銷毀哈希普蘇特的大部分雕像,並鑿去全國各地紀念碑上哈希普蘇特的名字。

在塞莫斯瘋狂的複仇行動中,哈希普蘇特的遺體卻享受到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特殊待遇:即被安葬於王室墓地帝王穀內,這對埃及婦女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這確實是由塞莫斯三世所為嗎?有人說,那並非塞莫斯三世所為,而隻是由哈希普蘇特的癡迷崇拜者們竭盡全力所為的;也有人說,的確是由塞莫斯三世所為,因為他良心發現。到底,事出何因又為何人所為,時至今日,仍眾說紛紜有待進一步考證。

羅馬帝國覆亡之謎

“永恒之城”——羅馬終於在公元410年8月的一個晚上被日耳曼民族的大軍攻下,從此,800年的輝煌燦爛、800年的榮耀在一夜之間淪為廢墟,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羅馬帝國的覆亡昵?

致使西羅馬帝國滅亡的原因很多,公元410年羅馬城遭受暴徒劫掠,隻是帝國衰敗的一個標誌,並不是衰敗的原因。不過,因為那是羅馬帝國800年來第一次被打敗,心理上的傷害很難估量,遠遠超過了對物質的傷害。這個原因使人們更加容易理解:為什麼阿拉裏克攻克永恒之城在曆史上一直被看做是羅馬帝國滅亡的象征。

最近掌握的證據對解釋羅馬因何在公元5世紀為日耳曼人不費吹灰之力便一舉攻克也許關係很大。1969—1976年,在英國南部塞倫塞斯特展開挖掘工作的工作人員在一座公元4世紀末5世紀初的羅馬人墓群裏,找到了450具骸骨,多數骨頭中的含鉛量是正常人80倍之多,兒童骸骨中的含鉛量更多。這些人之中,有的可能死於鉛中毒,雖然未能證明這一點。根據當時的記錄,我們得知羅馬帝國各地無數的人患有頭痛和四肢麻痹的毛病,而這些都與慢性鉛中毒的病的症狀一樣。

羅馬人對他們優良供水係統引以為傲,通常都以鉛管輸送飲用水。羅馬人用鉛杯喝水,用鉛鍋煮食,甚至用氧化鉛代替糖調酒。

普通人一生之中需要大量的鉛。而吃下如此多的鉛,一定會全身無力,吃下大量的鉛還有另一個惡果,就是喪失生育能力。即使吸收微量的鉛,對生殖能力也有影響,所以羅馬人很可能因為喝了含鉛的酒和水而致死,致使帝國覆亡。當然,鉛中毒不是羅馬城於公元5世紀被攻陷的惟一原因。如果是這樣,東羅馬帝國為什麼能在西羅馬被滅亡後,繼續存在1000年呢?

愷撒大帝是被私生子殺死的嗎?

在莎土比亞的戲劇《裘力斯·愷撒》中,他對布魯圖高度讚揚:“這才是一個真正的男人!”布魯圖何許人也?傳說中是愷撒大帝與其情人塞爾維利婭的私生子,也是後來陰謀刺殺愷撒的主要策劃者之一。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在龐培議事廳。

當每個謀殺者都向愷撤身上捅刀時,布魯圖也刺了一刀,愷撤對別的刺殺者拚命進行反擊並一麵喊叫一麵掙紮,然而當他看到布魯圖手裏的匕首時,竟然默默地用外袍蒙上了頭心甘情願地挨刺了。看來,愷撒在將死之時,仍認為布魯圖就是自己的孩子。愷撒如此仁慈地對待布魯圖,正是源於這種愛。

愷撒對布魯圖可謂仁至義盡。普魯塔克說,假如布魯圖願意,他甚至可以成為愷撒最親密的朋友。那麼布魯圖到底為何要一向反糖愷撒,甚至一定要殺死他昵?從根本上說,布魯圖與卡西約一夥作為共和派極端仇視君主專製製度。麵對有稱王企圖的愷撒,布魯圖表示了堅決的立場:“為國家自由而死,是我們刻不容緩的職責!”

看來,弑君者布魯圖從來不相信自己是愷撒的兒子。他向來認為自己的是除暴君的布魯圖家族的後裔。他的父親是第一任執政官布魯圖的後裔,而母親則來自高貴的塞爾維留斯家族。

種種跡象表明,大義凜然的布魯圖對愷撒大帝可謂是恨之入骨,積怨不淺。在他心中,愷撤是暴君的代表,而除暴安良是他作為“真正男人”所必定要做的,刺殺愷撤天經地義。但以上隻是人們的一些主觀推測而已,究竟愷撒大帝身死誰人之手?還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察。

曾建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帝國的亞曆山大大帝一生橫刀立馬、縱橫天下,建下赫赫功業,然而,這位英雄卻在公元前323年死於巴比倫,他的死因到底如何呢?

生於馬其頓都城的亞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前323年),出身於新興的王族家庭,他的父親就是腓力二世。他幼年時,曾拜著名哲學家亞裏士多德為師,從而受到良好的希臘文化教育,他16歲就隨父出征從而學得不少軍事知識。他公元前336年即位,並先後平定宮廷內亂、製服北方諸都侯反叛,擊敗了希臘各邦的反馬其頓運動。公元前334年舂,亞曆山大帶領著他的馬其頓希臘聯軍穿過赫斯灣海峽遠征波斯。公元前333年,在小亞細亞伊蘇城附近把大流士三世率領的波斯軍打得落馬其頓亞曆山大大帝之死的真相如何?

花流水,並俘獲了大流士三世的母親、妻女。

公元前332年,他又向南入侵敘利亞,攻克並占領了腓尼基及其他許多城市。接著,進軍埃及,在阿蒙神廟他被奉為“阿蒙之子”,成為這個神廟法老的繼承人。公元前327年夏,利用印度諸國之間的矛盾,亞曆山大占領印度西北的許多地區。但是由於當地人民的頑強抵抗以及戰士厭戰情緒極高,再加上當地氣溫高,瘟疫流行,亞曆山大被迫撤軍。公元前324年,亞曆山大軍隊分別從海陸兩路回到了巴比倫。至此,10年遠征才算結束。

公元前323年夏,亞曆山大突然暴病而亡,這時他正準備著一次新的遠征。是何種疾病奪去了亞曆山大的生命?史學家們有許多不同看法。

第一種看法是說他死於惡性疾病——蘇聯學者塞爾格葉夫曾在《古希臘》中提過。有人認為:“亞曆山大由於長期在沼澤地區作戰而染上惡性疾病,在6月13日晚上發作,從此離開人世。”他來不及留下遺囑,更沒有指定誰來繼位,持同樣看法的還有中國史學家吳子謹教授。

第二種看法是英國著名史學家赫·喬韋爾斯在《世界史綱》中提出的:“在巴比倫,亞曆山大有一回酩酊大醉以後,突然發燒,從此一病不起,不久就死去了。”《大英百科全書》也有這樣的看法:“在一次超長的酒宴之後,他突然一病不起,十天之後,即公元前323年6月13日去世了。”

第三種說法認為亞曆山大是為毒藥所害。在古希臘學家阿裏安的“亞曆山大遠征記》中說部將安提帕特魯送給亞曆山大一副藥,正是這副藥讓亞曆山大命喪黃泉。還說藥是盛在一個騾蹄殼裏,由安提帕特魯的兒子卡山德送到亞曆山大那裏去的,這副藥是亞裏士多德替安提帕特魯配的。卡山德的弟弟埃歐拉斯裏是亞曆山大的禦林侍從。由於亞曆山大不久前曾冤枉過他,他一直懷恨在心。

但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這位正處於人生、事業巔峰的亞曆山大大帝一病不起?至今仍讓人不得而知,隻有讓人麵對著他所建立的不朽功勳大發慨歎。

中國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的無字碑之謎

武則天,這位1000多年前的弱女子,憑才能、憑姿色、憑詭計、憑實力,在男性當權的社會裏打出了自己的天地,將整個唐王朝握在了手中。然而,繁華過去,蒼涼滿眼,到如今,隻有她留下的無字碑在夕陽餘暉中拖著長長的影子,也拖著一個個謎團。

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乾陵位於西安市西北80公裏的乾縣梁山上。墓前有兩塊高度均為6.3米的石碑,西麵的為“述聖碑”,碑文主要是歌頌唐高宗的功績,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書寫。該碑由7節組成榫卯扣接,故又稱之為“七節碑”,碑寬1.86米,重81.6噸。東麵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碑由一塊巨大的整石雕成,寬2.1米,重98.8噸。

碑頭雕有8條互相纏繞的螭首,飾以天雲龍紋,碑座則用駿馬飲水、雄獅、雲紋等圖案裝飾。如此精致的雕刻,在曆代墓碑中都是極為罕見的。

人們紛紛猜測武則天立無字碑的原因,最主要的說法有三種。一種說法說武則天認為自己功高德大,不是文字所能表達的。因而,武則天要把自己的功勞讓後人去評述、去記載,於是有了無字碑。另一種說法說武則天自知罪孽深重,立了碑文恐怕更招世人罵,還是不寫為好。因而留下無字碑借以自贖。還有一種說法說武則天想讓後人去評說她的一生。

這種說法與前一種說法恰恰相反,武則天對自己的一生還是頗感自豪的。作為一個女流之輩,卻能在政治鬥爭中脫穎而出,並到達了權力的巔峰。她要後人客觀地評價她的文治武功、雄才大略,武則天要將自己的一生的功過是非交與後人評價,就是要讓後人對自己的一生作出評價。這三種說法似乎每一種都很有道理,至於哪一種說法是她的本意,現在無從考證。

“燭影斧聲”與宋太祖之死

趙匡胤於公元960年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17年皇帝,到公元976年便撒手歸西了,正史中沒有關於他死亡的明確記載,因此他的死因一直是一個不解之謎,為曆史留下了一樁懸案。

《湘山野錄》中記載,開寶九年十月,天氣極為寒冷的一天,宋太祖趙匡胤急喚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進人寢宮,宋太祖斥退旁人,隻留下他們兩人自斟自飲。酒過三巡,已是夜深了,他見晉王趙光義總是躲在後邊,極其害怕,自有幾分得意。見殿前雪厚幾寸,便用玉斧刺雪,還不時對他弟弟說:“太容易了,真是太容易了。”當夜趙光義沒走,留宿於禁宮。第二天天快亮時,禁宮裏傳出太祖趙匡胤已經死了的消息。趙光義按遺詔於靈柩前即皇帝位。曆史上所謂“燭光斧影”的疑案就指此事。有人認為:“燭光斧影”也許不是疑案,隻是晉王趙光義戕兄奪位的借口。宋太祖安排後事是宋朝的國家大事,不可能隻召其弟單獨入宮,並且趙光義又在喝酒時退避。用玉斧刺雪是趙匡胤與趙光義進行過爭鬥的狀態,晉王一狠心殺死宋太祖。要是不這樣寫,這段史料也許會被封殺。

對於這個疑案,也有一些人為趙光義開脫罪責,司馬光的《涑水紀聞》和畢沅的《續資治通鑒》都竭力為趙光義洗刷謀兄奪嗣之嫌。《涑水紀聞》記道:“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按:《續通鑒》和其他書籍中均作王繼恩)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誌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見醫官賈德玄坐於府門,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日:‘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日:‘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官門,呼而人……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隆至,日:‘德芳來耶?’繼隆日:‘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日:‘吾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王泣日:‘共保富貴,無憂也。一從這一記載來看,宋太祖趙匡胤過世時,他弟弟趙光義並不知曉,也沒在宮中呆過,似乎可以洗去“燭影斧聲”一案的嫌疑了。

因此提到趙匡胤之死時,往往隻說不明不白而死。不過自從趙光義繼帝位後,趙匡胤的長子德昭於公元979年被迫自殺、次子德芳又於公元981年無故而死來看,宋太宗趙光義還是擺脫不了“燭光斧影”、“戕兄奪位”的嫌疑。

巴黎巴士底獄的“鐵麵人”身份之謎

7月14日是法國的國慶節,這一節日是為紀念當年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獄而設立的,然而,誰能想到,當年的巴士底獄還隱藏著一位神秘的人物。

1789年7月14日黎明時分,巴黎市民成群結隊地奔向巴士底獄。他們監獄的人口處發現了一行寫著“囚犯號碼64389000,鐵麵人”的字,可究竟鐵麵人是誰呢?卻無法考證,囚犯的身份從此成了一個永遠的謎。

迄今為止,人們對“鐵麵人”身份有很多種猜測,一種觀點認為“鐵麵人”是路易十四的親生父親多熱。

據史料記載,一直以來路易十三與王後安娜就十分不合,二人長期分居的。這段時間裏,王後同貴族多熱有了孩子。他就是路易十四。後來路易十四繼承王位,多熱悄悄返回,向路易十四說了實情。誰知,路易十四竟然不認他。路易十四害怕醜聞暴露,隻好想出了這個絕招,給他戴上麵罩,使他在監獄裏度過餘生。但這種說法也存在很多疑點,依據當時巴士底獄監獄中犯人的原始材料的記載,在“鐵麵人”突然死去時,他的年紀約為45歲,而那時,路易十四已經65歲了。

另一種觀點認為“鐵麵人”是當時的警察頭子兼法官拉雷尼。這一觀點是維爾那多在他1934年出版的《皇後的醫生》一書中提出的。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鐵麵人”是路易十四時期的財政大臣富凱。但也都是疑團重重。

上述任何一種觀點似乎都有一些道理,但同時也有很多的疑點。

迄今為止,“鐵麵人”的身份仍舊是個謎,留給那些感興趣的法國人民在慶祝國慶之餘細細玩味。

聖女貞德從盧昂之火中逃拿破侖英年早逝之迷?

法國的民族英雄—聖女貞德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將英軍逐出法國的事業。然而,在1431年5月的一個早上,這位英雄走向了末路,在盧昂的一個廣場上,她走進了熊熊烈焰。很多圍觀者在當時都能聽到她高喊耶穌的名字以及那些激勵她率領義軍把英軍逐出法國的聖徒的名字。烈火燒了很長時間,她仍舊沒有斷氣,最後她在低吟一聲“耶穌”後,便辭別了人世。不過很多法國人在一個時期對一個言之鑿鑿的傳聞很是相信。他們認為貞德並沒有被燒死在火刑台上,時至今日,仍然有人認為在1431年5月那被燒死在火刑台上的並不是貞德本人。

貞德的兩個兄弟在貞德死後5年,即1436年,兩人又一次渲染了貞德仍在人間的傳聞,使這些傳聞又流傳了數百年。兄弟倆帶著一個披甲策馬的年輕女子突然在奧爾良的街頭出現,他們宣稱此女子就是貞德,被施以火刑的並不是貞德,而是另一個女子頂替的。實際上,那披上盔甲的女子名叫安梅絲,是個女騙子。她有過一段軍旅生涯,當時,她的嫻熟的馬術和威武的外貌深受群眾喜愛,使見到她的人理所當然地相信她就是貞德。但他們的騙局在4年後終於被揭穿了。安梅絲於1440年在巴黎供認由她參與的騙局的真相。不過。

假冒貞德的事件已產生了深遠影響,部分法國人仍1日相信這種說法。

聖女貞德朱竟的救國使命終於在1456年由後繼的人實現,查理七世也差不多完成了法國的統一大業,這時候貞德那兩名善於鑽營的兄弟又站在他們母親一邊,要求重新審訊,為貞德洗脫女巫和異端信徒的汙名。那場為恢複貞德名聲而進行的審訊,終於推翻了1431年的判決,但貞德的兄弟並沒有被法庭傳召作證,大概他們先前利用貞德名望牟利的醜惡行徑已令政府當局和教士深惡痛絕。

而女騙子安梅絲卻能安度餘年,其後結婚生子,後嗣始終認為她才是真正的奧爾良姑娘。

拿破侖英年早逝之謎

拿破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的一生中有許多無法破解的謎團。拿破侖的神奇死亡,就是這些謎團中的一個焦點。

滑鐵盧一役之後,拿破侖被英國政府流放到聖赫拿島上。

1815年10月16日,拿破侖被諾森伯倫號輪船送到聖赫拿島,開始了他的流放生涯。登島初期,拿破侖還比較樂觀,他的心情表現得非常輕鬆,此時的他,身體也極為健康。他每天早晨學習英語,口述回憶錄,夜晚經常和鄰居們一起吃飯,堅持鍛煉身體。

促使他積極地生活著的力量究竟是什麼昵?這種力量就是他期望歐洲的政局會有所變化,他能夠再次被允許回到他的故鄉歐洲的心情。拿破侖想出了一個借用替身潛逃的方案,本來這個方案是天衣無縫的。但是,天意不可違,他的替身在海中喪生,計劃變成了泡影從此,拿破侖精神委靡,一病不起。盟國的君主們於1818年11月聚在一起開會,一致同意,無限期流放拿破侖,把他置於英國的監禁之下。本已陷入困境的那破侖徹底絕望。他的身體狀況到1819年時變得非常糟糕,他經常因疼痛得過於劇烈而昏迷不醒,惡心嘔吐,牙齒不斷脫落,渾身無力。當時的英國醫生認為他得了肝炎,並且懷疑他得了癌症。5月5日,他幾乎沒有呼吸了,所有在島上的法國人都進到他屋裏。“法蘭西……軍隊……先鋒”是離他最近的人聽到的他最後的話。下午,17點49分,拿破侖辭別了人世。這時,暴風雨奇襲小島,全島為之震動。

這位曾經取得輝煌成就、把歐洲攪得天翻地覆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強忍著與親人、祖國分離的痛苦與折磨,頑強地走完了他的一生。

華盛頓拒絕連任美國第三任總統之謎

作為美國之父的華盛頓在美國曆史上的地位無人能及,他自1789至1797年連任兩屆美國總統。他領導獨立戰爭並取得了勝利,建立美利堅合眾政府,在他兩任總統期間,大力發展海上貿易,收回了在聯邦時期的被占領土,製定了有著重要影響的土地政策,平息了少數人的叛亂,安定了國內局勢,使美國形勢一片大好,國際政治地位迅速提高。他也在國民中享有了極高的聲譽。

但是,在他第二任總統任期即將結束時,他卻拒絕參加第三次競選,並於1796年9月發表了著名的《告別詞》,在其中詳細闡述了他治國安邦的大計。

華盛頓拒絕競選第三任總統的原因是什麼?國內外許多曆史學家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和探討,但迄今仍無法統一意見,原因是華盛頓在任何時候都沒有明確表露過心跡。盡管如此,曆史學家們還是根據華盛頓的生平經曆探究出了其真實原因。

有些曆史學家認為,華盛頓擔心被卷入激烈的黨派鬥爭,因而不想趟這渾水。當時美國政局出現了第一次激烈的黨派鬥爭,華盛頓本人也感受到了選民心中的憂慮,因此在其《告別詞》中,語重心長地呼籲人民應該團結,拒絕黨派鬥爭,反對其他分裂勢力。美國著名曆史學家的約翰A卡銳蒂說:“《告別詞》被他當成冷卻政治欲望的良劑,而廣大人民把它當作一個信號,這個信號預示著競爭即將開始。”

另一些曆史學家認為,在華盛頓拒絕連任第三任總統的事件上,為了擺脫報紙和輿論的惡意攻擊,追求心靈與精神的解放成了主要原因。但仍有人對此觀點持懷疑態度。

雖然華盛頓拒絕連任第三任總統的原因到今天仍是一個謎,但不管怎樣,他的這種做法卻創立了美國總統的兩任傳統,這倒更應了“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