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天才的既念(3 / 3)

第三,加強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培養他們適應社會的各種能力。

第四,將情商培養納入教學計劃中,創造條件開設情商培養課程。幼兒和小學的情商培養教材應該側重於貼近兒童實際生活,以趣味性的遊戲活動為主,在玩耍和遊戲中獲得情商的培養。中學階段應以正確處理生活中的事件為主,這樣的培養活動不僅能提高情商,而且也可以糾正幼兒、小學階段養成的不良習慣。

第五,不斷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情商,通過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力量感染學生。現代心理學家認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如果說智商更多地用來預測一個人的學業成績,那麼情商則是被用於預測一個人能否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它更好地反映了個體的社會適應性。

情商為人們開辟了事業成功的康莊大道,它使人們擺脫了過去隻講智商所造成的無可奈何的宿命論態度,情商的開發助長了天才的長成。

六、對天才的錯誤認識

是我們缺少天才的前提1.幾種對天才認識的誤區誤區之一:我們對學習的機製了解得太少,我們怎麼能夠了解天才的大腦呢?

其實,目前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人腦是如何學習的,從而探索天才之腦是如何學習的。

誤區之二:天才擁有全麵的智能,誤以為他們在所有領域都能成為天才。

其實,天才往往隻在某一個領域的學習中表現特別出色。某一領域的天才兒童可能在其他領域表現出低能。

誤區之三:把天才和天賦區分開來,認為天才僅僅指學業能力,但是,天賦則指音樂和藝術方麵出眾的能力。

其實,這種區分並沒有證據,隻不過二者發揮的領域不同罷了,但是在許多情況下這兩個詞是交互使用的。

誤區之四:任何領域的天才都需要有超常的智商。

其實,很少有研究表明音樂和藝術方麵的天才對智力有特殊的要求。此外,智力測驗所測的能力範圍也非常小。

誤區之五:創造性測驗是鑒別藝術天才以及藝術上有天賦的學生的有效方式。

其實,創造性測驗檢測的是解決問題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並沒有證據表明它可以有效預測在視覺一空間方麵能力出眾的學生的成功。

誤區之六:某些很要強的家長推動兒童超越自我,從而造就了天才兒童。

其實,天才兒童通常促進了他們的父母調教和培養的行為。

然而,有些家長試圖去包辦孩子的生活,從而導致對兒童情感需求關注得太少。

誤區之七:早期閱讀和書寫技能,應該互相保持同步。

其實,這雖然是人們所共有的一個普遍觀念,但是在年齡較小的天才兒童的發展過程中,其閱讀技能和書寫技能之間並沒有關係。

誤區之八:天才兒童長大後會自然成為真正的天才。

其實,許多天才兒童,甚至一些神童,到了成年以後並不優秀;而許多傑出的成人,他們小時候並不是神童。

2.從天才兒童的提前輟學看教育的誤區近日,湖南湘北某縣,一則消息令人們感到震驚。引起爭議的少年叫嚴永明,他8歲上中學,13歲便以高分考進大學,17歲又考取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20歲肄業回家,現在2l歲。

嚴永明2歲就認識了1000多個字。他的才智,極大地膨脹了他母親的理想。母親從此像掘井機一般沒日沒夜地挖掘著他的潛能。在他的生活中,除了學習,還是學習,他沒有夥伴,也沒有玩具。從一開始,母親隻給了嚴永明一個目標,那就是學習、參加考試,卻並沒有告訴他讀這麼多書是為了什麼。

為了讓孩子學習好,母親把嚴永明生活上的事情全部承擔下來,兒子稍有不服,就以“武力”製服,父親幹預也無濟於事。

目前,21歲的嚴永明生活能力極差,學習上的天才和生活中的“弱智”集於他一身,他無法適應社會。

[反思]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起著最為關鍵的作用。雖然,現在大部分家庭能夠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如何教育好子女上卻存在種種誤區。這些錯誤的家庭教育方式,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溺愛型疼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愛孩子本來沒有錯,但對孩子過度溺愛就不可取了。在溺愛中長大的孩子容易任性,聽不得相反意見,自高自大、以自我為中心、不合群,沒有團隊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很少有自己的真正朋友。

包辦型一些專家發現,現如今社會的孩子“成熟期”越來越晚,“哺乳期”則越來越長,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父母的過多照顧引起的。俗話說:父母愛孩子沒夠。不管是哪一位父母,都會心甘情願地為自己的孩子操辦一切,小時候的吃喝拉撒自不必說,長大以後也會竭盡所能地為他們著想,從升學到就業再到成家立業,時時刻刻替他們操心費力。其實,幫孩子做一些事情本無可厚非,可把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了,就容易造成悲劇。這類孩子的突出表現是,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做事優柔寡斷,不了解社會,不能正常與人交往,乃至逃離社會。

放任型這類家長,除了對孩子的吃喝負責外,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交友等統統不管。這種情況往往出現在文化層次較低的家庭或者忙於工作的家庭中。前者的父母因為自己文化水平低,指導不了孩子的功課,所以對孩子的其他事情,也就聽之任之。後者的父母要麼是做買賣,要麼就是忙於別的事務,由於心思不在孩子的身上,所以對孩子的發展不聞不問,隻要不出大問題,就認為孩子不錯。

對孩子放任雖然能使孩子的個性張揚,但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比如,有的孩子養成了“稱王稱霸”、“唯我獨尊”的性格;有的孩子野性十足,不樂意接受老師和家長的教育,有的孩子自尊心極強,受不了一點點委屈;還有的孩子感到孤獨、寂寞等。這些問題如果不解決,都會嚴重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嫁接型當今社會,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已無可厚非,但是不少家庭卻因此走入誤區,表現在家庭教育上就是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強行嫁接到孩子身上,希望他們實現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而不管孩子適應不適應,接受不接受。在嫁接的過程中;有的孩子能夠按照家長的安排,走父母為他們選擇的道路,有的則無法接受,嚴重者與父母對立,甚至出現了中學生弑母的悲劇。

[對策]

針對家庭教育中出現的這些誤區,專家指出,家庭教育必須有正確的目的。

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孩子早晚都要脫離父母走向社會。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就要把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放到突出的地位,使他們能夠在父母不在時獨立生活;教會他們正確處理身邊發生的事情,一個人的時候,能夠解決生活中發生的各種問題;學會辨別是非的能力,知道對與錯、美與醜、好與壞。

其次,要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隨著孩子在生理方麵、生活閱曆方麵大致成熟,逐漸形成了比較完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對社會和人生有比較清醒的認識;懂得人生存在的價值,要讓他們真正成為社會的一分子,融入到社會生活中去。

再次,要培養孩子的集體感。家長培養孩子的目標,不僅要使他們走向社會,更重要的是使他們被社會所接受,學會與他人團結合作,在尊重別人的同時,贏得別人的尊重。

最後,家庭教育必須有正確的方法:

溝通法現在家庭教育中的一個明顯問題,就是家長缺少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有的家長認為與孩子溝通不重要,有的家長極其獨斷,隻要求孩子服從自己,有的家長隻圖自己高興與快樂,對孩子不管不顧。

與孩子溝通,就要多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以及需要家長幫助做什麼。要認真傾聽孩子的每一句話,了解孩子在每一階段的表現,即便家長有不同的意見和想法,也要尊重孩子,與孩子商量著解決。

參與法作為家長,要多參與孩子的一些活動。可能不少家長在心裏這樣認為:做父母的,必須在孩子麵前維護好自己的尊嚴,隻有這樣,孩子才會聽話。此外,年齡上的差異,也使自己不可能跟幾歲、十幾歲的孩子玩在一起。其實,參與孩子的活動,不是說什麼活動都得參加,而是有選擇地參與,與孩子交朋友,了解孩子在想什麼,以便更好地對孩子進行教育。

換位法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要注意換位思考。許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總認為孩子是自己的,就應該聽父母的管教,殊不知孩子也是有自己的思想和人格的,如果一味地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產品”,想怎麼著就怎麼著,這樣的教育通常都是要失敗的。換位的方法,就是要把自己放到孩子的處境上去想,在體諒孩子的基礎上教育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