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和學校在法律關係上的權利地位應該是相等的,但是這種相等關係很難應用於實踐。學校相對於家庭有一種法權之外的“潛在的超能”,使得家庭在收費、發表意見建議、享受平等的教學輔導質量等方麵,不能像法律明確的那樣與學校平起平坐。這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在接到“貴家長通知書”時和在“家長會”上多有深刻的體會。在大學,學校與家庭幾乎是不打交道的。
現在有些學校在學生入學時會與家庭簽訂一個“協議”,有的學校似乎沒有。但無論有無,正如乘車買票達成契約一樣,隻要學生被錄取並報到交了學費,家庭與學校之間就形成了形式上的契約關係。剩下的問題是,甲方在教學質量、培養目標、安全健康保障等方麵的指標軟化,乙方在交費、操守、自理責任等方麵的指標硬化,使得這種契約關係相當鬆散進而有名無實。除一些重大安全問題有“扯皮”案例外,幾乎沒有哪個家庭有辦法去拽住契約關係與學校計較短長。
學校執教監督機製、教學質量評議機製、家庭學校互動機製的缺失,在較大程度上切斷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銜接鏈條,堵塞了家庭學校之間的信息交流渠道,增加了家長、老師、學生之間感情分化的距離。
關愛是青少年成長必不可少的精神源泉。特別是社會關愛,較之家庭關愛對青少年成長來說更具豐富的營養。我們的社會給青少年,特別是問題青少年的關愛,顯然在某些地方、某些時候,被某些人放到了“被遺忘的角落”。在人們置身事外地隻顧曆數問題青少年“性格孤僻”、“心理障礙”等主觀因素時,殊不知就已經把自己一顆善待生靈的心丟到了九霄雲外。可以說,缺乏社會關愛,是問題青少年出問題的主要病因。
我國的教育過去是德、智、體“三輪車”,現在是德、智、體、美“四輪車”,不管是三輪還是四輪,教育之車最關鍵的是要有一個完善的動力係統。在這個動力係統中,愛心應是諸多動力的源泉。
我們的教育,德育和美育兩個輪子氣壓不足,導致教育有些失衡,迷失了教書育人的方向。我們固然不能因為出了一些問題就全盤否定教育,但更不能出了問題還不知道從中汲取教訓。學校裏的全程教育中,德育、美育方麵的教育缺乏靈活多樣的形式、深入人心的措施、答疑解惑的方法,特別是麵對青少年的諸多青春心理困惑,總顯得漫不經心或者束手無策。這方麵的缺失使學校這個社會見習園崇尚美德的氛圍不盡如人意。學生之間的關係難見坦誠純真,過早出現成人社會中人際關係的複雜局麵,隔閡冷漠多於互助互愛。許多家長、學生,為取得老師或者同學的關照幫助,習慣運用“交際手段”,並且逐漸成俗。
聽任學生被動適應“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很容易導致“差生”自暴自棄。一些老師對差生,以及那些膽小、內向、刁頑學生,因“恨其不肖,怒其不爭”而疏於細微的管理、輔導、幫教和應有的尊重,放任自流,最後落得“哀其不幸”。如何給差生、膽小生以溫暖、以自信,給內向、刁頑學生以妥善的心理輔導,給他人的孩子以自己兒女一樣的期許和溫情,是學校、老師履行社會責任、育人使命、儒教風範的最不容易做到的命題。
三、讓天才成為天才的土壤
1.天才的根近年來,“天才”這兩個字提到的越來越多,什麼事一多起來,就有許多地方不大可信。例如神童之說、特異功能之說等,有的是把科學趕到迷信的領地裏去,有的卻是把迷信硬拉進科學的家裏來。
天才是一朵花,是一種果實,一旦成熟,是很吸引人的注意的。其實,無論是花朵還是果實,它總是要有根的,根下總是要有土壤的,沒有根和土壤的花和果,是無法生長的。因此,我們在看名人的時候,一定要特別留心他們還沒有成為天才之前的那一個階段,就是他們奮發用功的階段,追求探索、四顧茫然的階段;然後才是他們坦途行進,收獲日豐的所謂天才階段。
現在沒有人再去空談曹雪芹的天才了,因為曆史告訴我們,曹除去經曆了一劫人生,還在黃葉山村把文稿披閱了十載,刪改了五次。也沒有人再去空談《水滸傳》作者的天才了,因為曆史告訴人們,這一作者除去其他方麵的修養準備,還曾經把一百零八名人物繪成圖樣,張之四壁,終日觀察思考,才寫出了不同性格的英雄。也沒有人再去空談王國維的天才了,因為他那種孜孜以求、有根有據、博大精深的治學方法,也為人所熟知了。海明威負過那麼多次致命的傷,中了那麼多的彈片,才寫出他那種有關生死的小說。
天才主要是有根,而根必植在土壤之中。從這裏生長起來,可能成為天才,也可能成不了天才,但終會成為有用之材。
魯迅說天才需要培育天才的土壤。這就說明,我們不缺少天才,缺少的是讓天才立足的根基。
2.天才成長的土壤天才需要的土壤是健康的土壤,是有社會感的土壤。像丁俊暉和郎朗的成功其實是家長們覺醒的過程,是他們自己的鳳凰涅槃,正像丁俊暉父親說的,首先他們自己也是天才,是產生天才的肥沃土壤。好的家庭環境、正確的教育方式、優秀的傳統美德都是天才成長的土壤,它提供了天才需要的各種養分。
天才成長必須要有天才的土壤。天才的土壤需要寬容、需要容納,需要“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精神,而不能動輒聲稱:“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天才就是在這樣的萌芽階段被扼殺了的。隻有在寬鬆、民主、自由、開放的社會環境中,天才的產生、發展才能獲得其必備的土壤、空氣、水分和陽光。
天才的頭腦必須要有思想的梯度才能烘托出來。牛頓一語道出了天才的全部真相:如果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一些,那僅僅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這個巨人的肩膀就是天才的土壤。
四、不良的家庭環境
影響了天才的智商與情商家庭不良環境因素對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影響。
首先是家族文化素質的問題,一個低文化家族,特別是母親無文化,對孩子影響非常重大。據統計證實:低於小學文化的母親組所生子女的智商發展水平低於高文化母親組。
其次是父母離異或突然失去父(母)親的兒童,他們會發生強烈的心理刺激,而出現失語等心理障礙,失去學習興趣或失掉學習機會而成為一個智力落後兒童或精神失常兒童。特別在認知和推理方麵,離異家庭的兒童普遍不如完整家庭的兒童。
再者,父親職業與孩子的智力水平也有很大相關性,即高級專業與非技術勞動的父親的孩子顯示出較明顯差異。但這種差異不隨孩子年齡增加而加大。
五、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長
現在的孩子,隻曉得索取,不懂得付出;隻曉得享受,不懂得感恩;隻曉得讓別人為他著想,不懂得該為他人著想;隻曉得愛他是天經地義的,不懂得愛父母也是應該的。
有人覺得今天的有些孩子簡直就是大逆不道,甚至是不可救藥了。特別是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師們的眼裏就是一群危險分子,急需我們這些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師的成年人去拯救。於是家長們困惑:“這些孩子都怎麼了?”老師們皺眉:“孩子越來越難管,老師越來越難當了!”教育專家們呼籲:“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其實,這不都是孩子的錯!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裏,今天的社會環境對孩子們的影響已經超出了大人們所能想象的範圍,而作為社會大環境的細胞——家庭,更直接一點說——父母,對孩子們成長中的缺憾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1.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長父母和家長是有區別的。有一個孩子,他的父母在國外,父母對孩子隻在經濟上保障供給,其他一切都由孩子的姨媽和姨夫負責,顯然承擔家長責任的是他的姨媽,而不是他的父母。另一個孩子,父母離異,母親在監獄服刑,他的一切由姥爺照顧。顯然,姥爺是他的家長。從北京火燒藍極速網吧造成24人死亡的少年犯罪一例中我們可以看到,青少年犯罪常常與其父親離異,孩子無人管教而被棄於社會有極大關聯。很顯然,這些孩子雖有父母,卻沒有家長的管教。
從一個個真實的案例當中可以看出:父母隻是生育了子女的人,隻體現了與子女的血緣關係,我們甚至可以說動物也是有父母的。而家長則要擔負起養育、監護、教育的責任。做父母易,做家長難,做個好家長更難,能夠在孩子青春期時做個合格的家長那可就是孩子的福氣了。
孩子有一個理智的、善解人意的、多少懂點兒教育的家長是幸運的。中國一直流傳著一個“愛子殺子”的故事,說的是一位母親對兒子百般疼愛,嬌生慣養,在這位母親的庇護下,孩子早期的不良習慣發展為不良習氣,再從惡習發展到惡行甚至犯罪。
在臨刑之時,即將失去生命的兒子對母親提出了最後一個要求:
“再吃媽媽一口奶。”就在母親再一次獻出“愛心”之際,兒子卻殘忍地咬掉了母親的乳頭,表達了對母親“養不教”的憤恨。所以,父母對孩子的愛代替不了正確的教育,而正確的教育才是對孩子最深沉的愛。
如果說做父母是一種幸福,那麼做家長就是一種責任。每一個孩子都會走進青春期,做青春期孩子的合格家長是一門很精深的學問。
2.孩子犯了錯,其身上一定有家長的影子或家長教育的痕跡專家指出:管壞了的孩子比慣壞了的孩子好管,師生間的理解需要一個“時間差”,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長的影子或家長教育的痕跡等。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這似乎是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觀點。孩子從出生到走進中學,進入青春期前的這漫長的大約12年時間裏,父母影響和家庭教育在孩子一生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些家長教育的失敗往往就在於沒有很好地完成“第一任老師”的角色,能做的做了,該做的卻沒做到或者做得不好。
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長的影子,這裏麵包括先天遺傳因素和後天潛移默化的影響。
有這樣一種生理現象:孩子在遺傳父母的一些特點(尤其是缺陷)時,往往會更加明顯。媽媽大眼睛,女兒的眼睛更大,更漂亮;父親的臉偏長,兒子的臉更長;父母有一人嘴有點兒前凸,孩子凸得更厲害……這些或許沒有科學依據,但是父母在性格、品質乃至行為習慣上對孩子的遺傳或影響卻是顯而易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