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猶太人的精彩演講博得熱烈的掌聲。
其實,我們也都在放大鏡與望遠鏡下過著所謂的生活。就像在人際關係中,有人總是拿著放大鏡看別人,令對方原形畢露,顯得一無是處,也使得自己無法信任他人,交不到朋友。相對的,有的人總是拿著望遠鏡,始終都能欣賞到別人的美好一麵,就是這個不拘小節的特性,使賓主盡歡,無往不勝。但這不等於說放大鏡就沒用了,放大鏡要用在自己的身上,多警醒自己的缺點,使自己快快成長起來;也不是說望遠鏡下盡是美景,因為這個世界本身就沒有絕對的事,再美的景色中也會有或多或少的瑕疵,需要有一雙慧眼去識破它。隻有這樣放大鏡和望遠鏡才都能同時發揮最大的效用。
對待他人,我們要學會放大其優點,忽略其缺點;對待自己,我們要時刻反省,找出存在於自身的缺點,也就是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百善孝為先
不尊重老人的年輕人,必定沒有幸福的晚年。
——猶太人格言
有句古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見“百善孝為先”的傳統是根深蒂固的。孝是人類本性的體現,隻有有孝敬父母的美德才能有更大的心胸去善待世界,乃至一切無量無盡的眾生。
從前,有一個猶太人家庭,爺爺已經很老了,邁不動雙腿,眼睛花了,耳朵背了,牙齒也都掉光了。吃飯的時候,因為手不聽使喚,飯菜常常從他的嘴裏掉出來。兒子和兒媳婦因此便不再讓他上桌子,隻讓他在火爐邊吃飯。
有一次,他們端了一碗飯給老人吃,老人想把碗挪近一點,可是碗掉在地上,摔碎了。於是兒媳婦就開始責罵老人,說他把家裏的東西都弄壞了,打了好多碗。她還說,以後她要用大木盆給老人盛飯。可憐的老人隻是歎了口氣,什麼話也沒說。
兒子和媳婦在家裏坐著,看見他們的兒子在地上擺弄一堆小木片玩。父親就問道:“兒子,你這是在做什麼?”
兒子回答說:“爸,我正在做木盆呢。等以後你和媽老了的時候,我好用這隻木盆給你們盛飯。”夫妻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哭了起來,他們為自己那樣對待老人而感到羞愧。
從那以後,他們又重新把老人請上桌吃飯,並且細心地照顧老人家。小孩也因此轉變了對他們的態度,從此一家三代生活和睦。
有這樣一首詩:“記得當初我養兒,我兒今又養孫兒;我兒餓我由他餓,莫教孫兒餓我兒。”由此可見,可憐天下父母心呀。這則故事雖然淺顯通俗,卻意義深遠。它告訴我們,父母的榜樣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尊重長者,是猶太人崇尚的美德。根據調查,三代同堂的家庭,中間有一代孝敬長輩,孩子就會懂得孝敬父母和祖輩。在這樣的家庭中不僅長幼有序,而且互相關心,互相寬容,呈現一種其樂融融的氣氛,這對每個人的身心發展都是有利的。讓孝敬老人的思想深入每個人的心中吧。
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對每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這是一個人良好品質的最集中的體現。因為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又怎能會擁有和睦的家庭?
在自強不息中致勝
持之以恒地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成功的日子就會悄悄向你走來。每天進步一點點,日久也能產生飛躍。
——猶太人格言
自強不息的精神是催人奮進和獲取成功的法寶。有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就會產生信心,有了成功的信心,就會設法發揮自己潛在的力量,把這種力量用在自己的奮鬥目標上,就可以排除萬難,使人敢於麵對現實,堅持下去,最終獲得成功。這就是俗語所說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美國連鎖店的先驅者大衛·盧賓,1849年生於俄國,父母都是正統的猶太人和虔誠的猶太教徒。1853年,他四歲時,隨父母遷往英國,後又移民並定居美國紐約。他十六歲時就追隨大潮流去美國西部的加州淘金,曆盡辛苦而毫無收獲,不得已他輾轉來到了亞利桑那州,仍是收獲不大。
猶太人善於經商的天性,使他發現在礦區經營小買賣比淘金更賺錢。因為礦工們來自四麵八方,背井離鄉,遠離城市,無人照顧,大家必然需要一些日用品,於是,他放棄淘金,開始做一些食品販賣生意。當淘金熱冷卻時,盧賓已積累了一些資金,得以把生意逐漸轉向人口密集的市內。他很快在加州開了布匹商店,後來改營珠寶首飾。
經過幾年的商業實踐,他發現當時的商業經營作風既不利於自己業務的發展,又使顧客對商品有諸多猜疑,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最明顯的是售價變化莫測,各店不一、沒有一個比較標準。盧賓苦思冥想,不斷探索,終於創出一種經營方式叫“單一價商店”,並於1874年開了第一家叫“大衛·盧賓”的單一價商店。所謂“單一價”,即把各種商品的售價規定在同一個價格出售,並采取明碼標價方式,使顧客一目了然。由於“大衛·盧賓”商店貨真價實,杜絕了商業欺騙行為,一時間,他的商店顧客盈門、絡繹不絕。
盧賓這一經營方式的出現,給美國商業係統帶來了一場大變革。單一價商店的出現也為以後的超市開創了先河。很快,這種經營方式便流行於全美乃至全世界。“單一價商店”成功後,盧賓進一步考慮該怎樣穩住近客,抓住遠客。後來,盧賓在舊金山、洛杉磯開設“單一價商店”分店,這樣,“連鎖店”經營方式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