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哥,你連累我啊!”朱慈䙺出門就埋怨朱慈炐,因為這倒黴事是朱慈炐先起的頭。
“老三,太子爺!說話要憑良心啊!我可沒給你出主意,是你自己往火坑裏跳的!”朱慈炐才不認賬,朱慈䙺照貓畫虎,是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可不關他的事。
哥倆正在一邊鬥嘴一邊往外走,又有一個小太監跑了過來,皇貴妃馮婉請太子爺過去坐坐。馮婉是什麼意思很清楚,親媽罵完了,養母也不能饒了他。太子朱慈䙺隻能垂頭喪氣的轉場繼續挨罵,朱慈炐則是一臉的幸災樂禍,笑眯眯的恭送太子殿下一路走好,並祝福太子殿下挨罵愉快。
禮物事件過後,前太子朱慈爍一直孜孜以求的和平,終於開始了,大明也有了馬放南山的悠閑歲月。國家從戰時狀態向和平時期轉型,自然許多事情都要有改變,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財政分配。大明之前雖然沒搞先軍政治,但軍事支出也是財政支出中的大頭,占到了總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如今不打仗了,這軍費的財政占比肯定要削減,但削減到什麼程度,可是一個大有學問的事。
作為軍事首腦部門的五軍都督府拿出了一個他們的和平方案,大明軍隊的總兵力將由三百九十萬削減到二百八十萬,武器研發經費則有每年十八億削減到九億,在籍預備役兵力調整至四百二十萬,海軍造艦、空軍拓展計劃維持不變。五軍都督府這個計劃可謂很有誠意,出身軍方的朱慈炐也是大力支持,但是文臣集團和太子朱慈䙺卻並不滿意。
文臣們認為已經到了全力發展經濟建設,藏富於民的時期,龐大的軍隊隻是浪費國帑,所以軍費開支必須最大力度的縮減。內閣拿出的意見是,軍隊總兵力縮減到一百萬,研發經費縮減到每年兩億,在籍預備役兵力也要減少到二百萬之內,同時海軍和空軍也停止擴建,維持現有規模即可。這個意見是建立在大明已經天下無敵的基礎上的,文臣不認為天下還有大明的潛在威脅,所以軍隊根本不用更新換代,也根本不用花那麼多的錢,太子朱慈䙺非常認同文臣的觀點。
軍方和文臣的觀點全不一致,兩邊幾次磋商,也根本無法達成一致。群臣急需一個裁判,最後裁決到底該如何決定。但是何苦此時已經不怎麼理政,每日隻是頤和園玩樂,政務全部是由監國太子朱慈䙺代為處理的。太子理政,太子又支持文臣,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軍方與太子的隔閡。雙方爭執的時候久了,一個說法也就流傳了出來,財政縮減預案,變成了朱慈炐與朱慈䙺二人的權利之爭。
滿朝文武不得不各自站隊,然後朝堂上便免不了一番撕扯。最後太子朱慈䙺強行通過了文臣集團的計劃,軍隊將被大規模壓縮,各地均需大規模裁軍。此信一出,各地駐軍紛紛出現不穩,到天命二十年六月,終於在山西、廣東、雲南、南洋等地,鬧出了駐軍嘩變的事故。一時間,鼎盛的大明,居然出現了內部分裂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