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虎主要居住在古建築物和古樹上,但是對建築物並沒有損害。它在古建築物、古樹上爬行十分自如。
能夠爬樹的動物很多,大多是靠銳利的爪子,例如雨蛙、樹蛙爬樹,是靠前指、後趾尖吸盤裏的分泌物增加和樹之間的粘合力。
而壁虎爬樹卻不一樣,它能在光滑的牆壁和玻璃上爬行,主要靠的是前肢和後肢的指和趾。這些指和趾上麵,都有皺褶狀的辨膜,形成一條條深溝,能增加指和趾與光滑的攀爬麵之間的摩擦力,同時辨膜還有吸附的作用,足以吸附住身體。因此它能夠在光滑的牆壁和天花板上自由地跑動,甚直在玻璃上也能自如地跑來跑去而不會滑倒。
壁虎還有一個奇特的本領,當它遭到捕殺時,尾巴就會自行斷下來,就在敵害不解之時,壁虎已經逃跑了。這種現象叫自割,斷掉的尾巴離體後,神經交沒有馬上消失,所以還能擺動。
我們知道,高等動物的繁殖,隻有當雄性的精子與雌性的卵子相結合後才能誕生新的生命,這叫作受精,而這項活動是要通過雌雄體的交配來完成的。這種繁殖方式叫有性繁殖。
與此相反,一些低等動物即使不受精也能繁殖,我們稱其為無性繁殖,例如象海蜇就是無性繁殖下一代的。
在植物中,也有屬於有性繁殖方式的,例如銀杏樹,它們就是雌、雄異株,必須雌雄株之間授粉才能結出種子來。
雞屬於高等動物,自然是屬於有性繁殖,所以需要受精,要想讓雞蛋孵出小雞來,除了給雞蛋以適宜的溫度外,雞蛋本身必須是受精蛋。而要得到受精蛋就必須把公雞和母雞放在一起畏養,使它們進行交配,這樣的蛋才能孵出小雞來。我們食用的雞蛋是沒有授精的蛋用這種雞蛋去孵化,是孵不出小雞來的。
為此養雞場分為兩種,一種是專門產蛋的蛋雞場,另一種是專門孵化小雞的種雞場。過去孵化小雞是一隻母雞孵十幾隻蛋,效率很低,現在機械化孵化,采用電子設備控製,可以孵化數以千計的種蛋。
在動物園的蛇館裏,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蛇,盡管種類不同,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它們在活動時總是不停的吞吐舌頭,這是為什麼呢?
蛇之所以有這種習性,那是因為蛇幾乎沒有味覺和聽覺。代替味覺和聽覺的舌頭能夠敏銳地感覺到地麵和周圍傳來的震動。因此有時蛇能憑著對高壓電線鐵塔震動的感覺,爬上鐵塔,以致在高壓線上引起突發的事故,造成線廢蛇亡。
此感覺更靈敏的是蛇的嗅覺器官,在蛇的口和鼻子中間,有一個被稱為“亞各布森”的特殊器官,它能夠辨別氣味。因為氣味是一些人的肉眼看不見的粒子,蛇為了把這些粒子送進“亞各布森”這個特殊的器官,那個分成兩條紅須子似的舌頭就要不停地伸出來,俘獲粒子,就像雷達不停地搜尋目標一樣。
尋找食物時,蛇為了能嗅到一些動物發出來的氣味,就要不停地伸出舌頭,以發現獵物。
蛇在休息的時候,一般是不伸舌頭的。
全世界蛇類有2500多種,毒蛇大約有650種左右。蛇類中雖然有不少毒蛇,可是有些蛇不僅無害,還能幫我們捕鼠除害呢!
烏龜的同類幾乎都有硬殼。但鱉的殼卻沒有烏龜的那麼硬。這是為什麼呢?
動物為了保護自己,都有各種不同的自衛武器。刺蝟的武器是長滿全身的刺;獅子的鋒利的爪;而溫順的鹿那兩支跑得很快的腿也是它的武器。
不單是攻擊敵害的才是武器,能逃避敵害攻擊的也是武器。鳥類從地麵飛到空中,以躲避敵害的攻擊,就是靠著它的翅膀,假如動物沒有這些自衛的武器,有很多的動物就會麵臨絕種的厄運。
烏龜遇到敵人攻擊的時候,就會把頭、腳縮到堅硬的殼裏麵去。這硬殼就是它的武器,即使有尖銳牙齒的動物也無法把它的硬殼咬碎。
鱉和龜一樣也是行動遲鈍的動物,為什麼鱉沒有像烏龜那樣的硬殼呢?
鱉雖然沒有烏龜那麼硬的殼,但它有對付敵害的利牙。即使沒有硬殼,它也不易被敵害擊敗。
據說被鱉咬住,非得等打雷,它才全鬆口,其實也不一定這隻不過是人們為了形容它的牙齒非常利害,才那麼說的。如果真被鱉咬到,應趕快把它浸到水裏去,它就會鬆口的。
大約4億年前,昆蟲已開始在地球上出現了。昆蟲綱是動物界中最龐大的一綱。目前,全世界已知的動物約有150萬種,其中昆蟲竟超過100萬種。多麼龐大的昆蟲世界啊!
那麼昆蟲之間是怎樣交流信息的呢?
昆蟲之間,特別是雌雄之間的會話,是通過氣味、鳴聲、光、色等進行的。
昆蟲依靠氣味的會話是通過觸角聞味進行的。另外昆蟲的口部下麵還長有口須,觸角和口須的表麵,有許多微小的孔洞,孔洞裏藏有能感受氣味的細胞。同一種類的昆蟲,一方嗅到對方發出的“性信息素”,就能準確無誤地交尾。如果發現敵害,便放出“警報信息素”的氣味,以此通知同伴。它們還能用不同濃度的氣味發出集合或逃散的不同信息。螞蟻一發現食物就從腹部的末端分泌出“路標信息素”,在地麵布出一條有氣味的路以告訴同伴。
昆蟲不僅能聞氣味,還能分辨聲音,倒如蟬和秋鳴蟲的雄性是用叫聲來招引雌性的。雌性的浮塵子是利用腹部振動帶動稻葉和稻莖振動而給雄性信息的。
螢火蟲的會話是靠光,種類不同的螢火蟲,發光的節奏也不同。蝴蝶是根據翅膀的顏色來識別同類的。
我們人類聽聲音是靠耳朵。而魚類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呢?
其實魚也是靠耳朵聽到聲音的。不過因為魚的耳朵是長在頭骨裏的,所以外麵看不到。魚用來感覺聲音並不隻是耳朵,魚鰾和耳朵之間的魏貝氏管也有作用,而且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聽覺器官——側線。
魚類的側線是長在身體兩側的,側線是魚類適應水中生活的重要器官,大多數魚類如果沒有側線就難以在水中生存。茫茫無際的大海,有無數的暗礁和險灘,給船隻航行帶來麻煩。但是魚從來不會像船那樣觸礁,靠的就是側線的作用。
側線有一條完整的神經組織,魚體外表的側線是些小孔,這些小孔接通皮下側線管,管壁上分布有許多感覺結節,靠感覺細胞上的神經末梢,通過側線神經而直達腦部,形成一個統一的神經網。所以魚腦能及時地感覺到水的波動並作出迅速的反應。準確地改變自己遊動的方向。魚身上的側線,還能感受內耳不能感受的低頻振動,小魚、小蝦及浮遊生物在水中的輕微波動魚類都能通過側線感覺到,使它準確地找到這些餌料。通過側線還能起到與同伴保持通迅聯絡的作用。側線還可以彌補魚類的視線不足,它在警戒敵害侵襲時,發揮了很大作用。
在夜間的海麵上,你有時可以看到漁船的燈光在水麵上一閃一閃的。在漆黑的水麵上,他們在幹什麼呢?原來他們是在捕魚。千百年來,漁民們就懂得魚類是喜歡亮光的。他們是利用燈光來誘捕魚群。
魚為什麼在夜間喜歡亮光?這有種種原因。
有的魚,因生理上具有一種趨光的習性,就像我們非常熟悉的飛蛾撲燈現象一樣。趨光魚類大多是一些小型的魚,如沙丁魚、銀魚等。它們喜歡趨的隻是弱光,強烈的太陽光它們並不喜歡,因此白天它們沉入水底。在明亮的月夜,才浮到水麵迎向月亮遊動。
有些魚趨光是因為它們吃的餌料如小蝦之類的小生物,具有趨光性。這些小生物是早上隨著陽光的增強而沉入海底,夜晚又上升到水麵。這些魚為追食餌料而晝夜上下移動的,如帶魚,鮐魚等。
科學家發現趨光魚類對光的顏色的反應也不一樣。在綠色光的照射下,魚的遊動異常活躍。而在紅色光的照射下,魚群就能非常安靜地在光源下密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