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3 / 3)

螃蟹是生活在水裏的甲殼類動物,它和水中的魚類一樣,也是用鰓呼吸。隻是螃蟹的鰓不像魚的鰓那樣長在頭部的兩側,而是由很多像海綿一樣鬆軟的鰓片組成,長在身體上麵的兩側,表麵被堅硬的胸甲覆蓋著。

當螃蟹在水中生活時,從它的足基部吸進新鮮清水,從中獲取的氧就進入鰓的毛細血管的血液裏,再經鰓流過後由口的兩邊吐出來。

螃蟹雖然是生活在水裏的甲殼動物,但它和魚不一樣。魚是在水中覓食,而它經常要爬到陸地上尋找食物,而且離開水後也不會幹死。這是因為螃蟹的鰓片裏儲存了很多水分,雖然離開了水也仍然能和在水裏一樣地呼吸,吸進空氣獲取氧以後,由口的兩邊吐出來。因為在陸地上吸進的氣體過多,鰓和空氣接觸的麵積較大,水分和空氣一起吐出,形成了無數的氣泡,越堆越多,堆積在口的前麵,這就是我們看見的白沫了。同時我們還可以聽到拍啦拍啦氣泡破裂的聲音。

螃蟹是人們喜歡吃的美味,我們買螃蟹時要挑選甲殼堅硬,吐白沫多的活蟹,這樣的蟹才新鮮,吃起來比較放心。

浣熊是生活在美洲大陸的一種珍貴的毛皮獸,屬食肉目浣熊科動物。它全身的毛由灰、黃、褐等色混雜在一起,臉上有黑色的斑毛,眼睛的周圍有一圈黑毛,就像戴著一副太陽鏡似的。它的尾部上有五、六個黑白相間的環紋。

浣熊經常在樹上活動,巢也築在樹上。當受到黑熊追蹤時,它就會逃到樹梢躲起來。到了冬天,北方的浣熊還要躲進樹洞去冬眠。

浣熊的前後肢都長有五個指、趾頭,因此能捕捉到水中的蝦和螃蟹。奇怪的是當捕捉到這些小動物時,它要先洗去這些動物身上的泥土再吃。而且它在吃其他食物之前也總是要把食物放在水中洗一洗再吃。這是為什麼呢?

有的人認為,這是出於浣熊本能的一種習性,如同狗有往土裏埋食物的習性,伯勞有往樹枝棘刺上串掛小動物的習性一樣,這些習性是祖祖輩輩遺傳下來的。在動物的習性中,食性變化是最快的。

也有的人認為,這是浣熊的生活十分喜歡清潔才這樣做的。

獵豹主要生活在非洲和中東的草原上,是世界上奔跑速度最快的動物,當它追捕獵物時,時速可達到130公裏呢!

獵豹是動物中的強者,跑得又這麼快,別的動物應該很難傷害到它,那麼它的數量就不會減少。可是實際上卻相反,近年來獵豹的數量日趨減少,已使它成為世界上的珍稀動物了。

為什麼獵豹會遭此厄運呢?

首先,這和人類的亂捕濫殺有關係。再加上人類開墾耕地,破壞了獵豹賴以生存的環境,使它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也就造成了獵豹數量的銳減。隨著它們生存環境的縮小,導致獵豹近視繁殖的現象更高,其結果是使繁殖力低下,產出的後代,體質也不健壯,成活率變低,當然使獵豹的數量越來越少。

也有的專家認為,造成獵豹銳減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母豹未能保護好自己的後代,在遠離巢穴去捕食時,它們的天敵就會乘虛而入,吞食這些獵豹幼仔。據調查,有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小獵豹,在出生後3個月內就被其它大型食肉獸偷吃掉了。另外,在食物不足的情況下,成年獵豹還會殺死幼獵豹來充饑。獵豹是一種殘忍的野獸,互相殘殺而死的獵豹也為數不少。

地球的表麵有60%的麵積都是海洋,在這麼廣闊的水域中,生活著2萬多種魚類,絕大部分的魚兒都有成群結隊的習性。魚兒為什麼喜歡結群呢?

科學家們作了大量的研究認為原因是多種的。

對於魚類來說,集群而遊的最大意義在於自我保護。成千上萬條魚彙聚在一起,聲勢浩大,就不易受到敵害的侵犯。魚多眼睛也多,容易發現敵害,保存生命。即使有部分被凶猛的來犯者所吃掉,也可以部分的犧牲換取整體的安全,不至於造成種群的滅絕。

也有的科學家認為,魚兒聚群而遊的目的在於覓食,大群的魚兒同行可以增加找到食物的機會。當其中的魚兒發現餌料後,就會通知同伴,便於群起而食之。

還有的科學家認為,魚類集群遊動時,可以借助同伴的運動,減少前進的阻力,可以節省體力,便於長途遨遊。同時,從保護後代的角度來說,小魚混在大魚群之中,就不易被敵害吃掉,有利於種群的繁衍。

而且,廣闊的海洋又為魚兒結群提供了極有利的環境條件以海洋為背景,再大的魚群也都變得微不足道。魚類一般都是卵生的,雌魚產卵後,雄魚再授精,集群生活便於魚類的繁殖,如果不集群,它們反而無法生存下去。

有經驗的漁民能根據魚兒的不同叫聲分辨出魚的種類、魚群的大小來。因為他們早就知道,魚兒是能發聲的,而且不同的魚發出的聲音也不同。比如,沙丁魚的叫聲有時像嘩啦嘩啦的流水聲,有時像波濤拍岸,黃花魚的叫聲有時像野貓叫,有時像吹口哨,聲音較大;箱的叫聲像狗吠。而當大黃魚發出的聲音低沉而雜亂時,說明魚群比較集中;而當魚群比較分散時,大黃魚的聲音就比較高亢而悅耳。

然而,動物的聲音一般是從咽喉的聲帶發出來的。可是魚類沒有聲帶,怎麼能發出聲音呢?原來,魚兒發聲並不靠聲帶,主要靠它體內充滿氣體的魚鰾。魚兒抖動魚鰾周圍的肌肉,從而帶動鰾產生振動,就發出了聲音。

也有的魚利用身體的某些堅硬部位互相摩擦來產生聲音;還有的魚利用背鰭、胸鰭或臀鰭的振動來發聲的;還有不少魚是利用呼吸明腮蓋的振動或肛門的排氣來產生聲音的,真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魚兒為什麼要發聲呢?魚兒的發聲目的是各不相同的。繁殖期是為了吸引異性;有時是因為發現了敵情而向同伴發出警報;也有時是為了恐嚇敵害;有時是因為受到驚嚇而發出驚訝的聲音。

總之,魚兒發出的聲音種類很多,具體情況也不盡相同。

我們知道,動物都是有眼睛的。魚類也有眼睛,普通的魚眼一般長在頭部的左右兩側,而比目魚和鰈魚的眼睛卻長在頭部的一側,並且隻能看到前方和上方,還有一種生活在洞穴裏的盲魚,這種魚在剛孵出來時是有眼睛的,但後來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被肌肉遮住了。

魚眼的構造大體上和人類眼睛沒有多大差別。但是魚在吃食的時候,眼球會突出來呈現球狀,而人的眼球像照像機和放大鏡一樣是透鏡型的,所以兩者不太一樣。

人的眼球在觀察遠近距離不同的東西時,要通過鼓起或收縮眼球中的晶狀體來進行調節。使被視物體的像落在視網膜上才能看清不同距離的物體。

但是,魚不能改變眼球的厚度,而隻能用肌肉牽動眼球前後移動來調節遠近,這樣範圍就十分有限了。因此魚眼隻能看見近距離的物體。

那麼,魚的視力是多少呢?動物學家通過實驗認為,如果假定人的標準視力為1.2,那麼魚的視力隻有0.18。大約隻是人的標準視力的七分之一。因此,魚當然是近視眼。

魚主要是通過它身上的重要感覺器官——側線來覺察水中物體的變化的。

海象主要分布在北極圈裏,除了鯨以外它就是北極最大的哺乳動物了。最重要雄獸可達兩噸重,長5米多。

海象最引人注目之處是它嘴巴上那兩隻尖尖的巨牙,一般長70~80厘米,重達4公斤多。就跟大象的牙差不多。

海象的長牙有什麼作用呢?

長牙是海象攀登高聳的浮冰或山崖的工具,靠它鉤住冰麵托著身體前進,就像登山運動員靠帶尖的冰鎬攀登冰山一樣。它可以幫助海象和對手進行搏鬥,也被用來破碎凍得尚不堅實的冰層,以便呼吸,因為海象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動物。

它的這對長牙另一個重要用途是用它來挖掘海底以獲得食物。海象的食性很雜,主要吃軟體動物,有時也吃其他無脊椎動物和魚。有時還吞食植物和海底沉積物。當它在潛入大海挖掘海底之前,先吸入足夠的空氣,垂直潛入海底,用兩個長牙翻地,就像牛在耕地一樣。蛤蜊等食物便從泥土中掘了出來,它便用前鰭腳將食物收集在一起,便攜帶食物浮上水麵。而後用鰭腳來回搓揉,將介殼破碎,擇肉而食之。

海象的牙也非常珍貴,可用於雕刻,還能加工成各種製品,海象牙磨成的粉末還是十分重要的藥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