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鳥是森林裏的“巡查員”和病樹的“醫生”。它們很少在地上活動,屬攀緣樹棲鳥類。它們每天將每棵大樹從根到梢檢查一遍,敲打一通。
它們具有強具如鑿的嘴,舌頭細長且前端帶鉤,能伸進被鑿開的樹幹裏,靈巧地把蟲子鉤出來。它們幾乎完全是以昆蟲為食,在總食量中,昆蟲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且都是為害森林的害蟲。如螞蟻、毛蟲、天牛蟲、象、螟蛾等。當它們遇到害蟲,就把蟲吃驚掉。發現破傷的蟲洞就立刻進行手術,用它那又尖又長的嘴去啄,用具有一組逆鉤的舌將深藏起來的害蟲掏出來。
啄木鳥能沿著垂直的樹幹很快地向上爬,向下退,還能輕鬆地左右爬,而且上下爬比左右爬更自如。如果強迫它在平地上行走,反而困難萬分了。
近年來,我國有些地區已經開始掛出人工的鳥巢,招引啄木鳥,來擔負“森林醫療隊”的重任。
一提起燕窩,都知道這是一種滋外佳品。世界上可以吃的鳥窩恐怕隻有燕窩這一種了。但也不是所有的燕窩都能吃,能吃的隻是金絲燕的“燕窩”。這種金絲燕分布在亞熱帶的泰國、菲律賓、越南和印度尼西亞等國。
“燕窩”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金絲燕喉部的粘液腺非常發達,能分泌出粘膠性的唾液。金絲燕一口一口地把它堆集在陡峭的石壁上,做成一個大約深3厘米,內經5厘米的碗碟狀半圓形的燕窩。小小的金絲燕一般體長才9厘米,對它來講,要做成這樣大的一個窩,談何容易!
金絲燕是雨燕科中最小的一種,翅膀尖而長,顯得非常有力。它們終日在空中飛翔,捕食飛蟲,它們的視力很敏銳,隻要飛蟲飛過,一般不易從它口中逃脫。
它們成千上萬地擠在一個岩洞裏,它們的窩也做得很密,常幾十個連在一起。所以采燕窩時,往往是一找到就是一小片。但由於它們的窩做在峭壁上,采摘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電視中,我們都看見過在岩洞上采燕窩是多麼危險的嗬!
燕窩的滋補功能是化痰止咳,為養肺的特效佳品。而且它還是宴席上的上等珍饈。因而價格非常昂貴。
夏天悶熱的夜晚,每當蚊子飛過的時候,我們總可以聽到一陣嗡嗡的聲音。而當我們在花叢中看見蝴蝶上下飛舞時,卻聽不到任何聲音。這是為什麼呢?
也許有人會說,這是因為一個會叫,一個不會叫。其實蚊子也是不會叫的。
原來,我們人類的耳朵並不能聽到自然界的一切聲音。經科學家證明:人的耳朵隻能聽到頻率為20~20000赫茲之內的聲音,這叫可聞聲。低於20赫茲的叫次聲,超過20000赫茲的叫超聲。次聲和超聲我們都無法聽到。
昆蟲飛行時發出的聲音,是由它的翅膀振動發出的。一般蚊子飛行時每秒鍾振翅大約為600次,有些搖蚊高達每秒鍾1000次,蜜蜂每秒鍾振翅約300次,蒼蠅每秒鍾大約200次;這些昆蟲的振翅頻率都在可聞聲之中,因此我們可以聽到它們飛行時發出的嗡嗡聲。
而白粉蝶飛行時每秒鍾隻振翅6次,蛺蝶振翅僅5次,這樣低的頻率在次聲之內,因此我們聽不到蝴蝶飛行時的聲音,自然就會認為它們飛行沒有聲音了。
蝴蝶是一種最常見的昆蟲,翅膀色彩豔麗,在花叢中翩翩飛舞,活像一朵朵能飛的花。看了令人心曠神怡。
極地的氣候非常寒冷,它是地球上全年平均氣溫最低的地區。一年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冰雪世界,有時候氣溫會達到-80℃,這樣的低溫會把沒有禦寒能力的動物一瞬間凍僵。然而,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卻有一些極地鳥類在這裏生活。
那麼,這裏的鳥類是怎麼樣孵育後代的呢?
生活在這裏的厚嘴海鷗,它的繁殖季節雖然是在春季,但這裏的春季,大地仍然是千裏冰封,白雪皚皚。孵化期到來時,它把產在冰凍地麵上的卵移到自己的足背上,與腹部緊貼在一起,接受體熱的溫暖。由於體溫的作用,與腹部緊貼的卵表麵溫度竟可高達39℃,而與腳背接觸的卵表麵溫度僅為0℃左右。它就經常用喙翻動卵的接觸麵以維持卵內的溫度在一定的水平上。極地鳥類卵的發育過程已適應了寒冷的自然環境,所以如果把它的卵放在人工孵化器的恒溫條件下,反而會使胚胎在早期死亡。
經過約28~30天,雛鳥便破殼而出。剛出殼的海鷗是變溫的,出殼後6天才建立恒溫機製。在恒溫機製建立以前,是靠親鳥喂食獲得生長和維持消耗的體能,體溫這時要由新鳥的體熱來維持。
人們說,南極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惡劣的生活在環境使高等生物被迫退出了它的“門庭。”然而,企鵝卻能在這裏安家。企鵝是深入南極冰原最遠的脊椎動物,在那裏生存的動物隻有善於保持熱量和抵禦嚴寒才能繁衍生息,那麼它是怎樣繁殖的呢?
企鵝的繁殖很奇特,它們到繁殖季節,用小石頭在地麵上堆巢,裏麵鋪些幹草,枯枝等。雌雄企鵝自結為伴侶後,就建立了永久性配偶關係。雌企鵝每窩產卵1~2枚,而後把卵交給雄企鵝,孵卵的任務就由雄企鵝來完成,自己便到海洋中覓食去了。雄企鵝很盡職,它用喙把卵放入由腹部皮膚皺褶形成的孵卵囊內,靠體溫保持孵化溫度。雄企鵝在-60℃的冰天雪地裏,任憑狂風呼嘯,腹內饑餓,靠消耗自身脂肪來維持生命,堅持長達60~80天之久,小企鵝終於破殼而出。
就在小企鵝即將出世的時候,吃得又肥又胖的雌企鵝回來了,從雄企鵝的懷中,接過它們的小企鵝,用嗉囊分泌物來喂小企鵝。
雄企鵝圓滿完成了任務,勞累和饑餓使它全身無力疲憊不堪,失重40%左右,於是趕忙奔向海中捕捉食物,滋補它虛弱的身體。
雄鷹展翅,高空翱翔,但不慎落水厄運難逃。然而,有些鳥類如海鷗、鴻雁和野鴨等遊禽,既能遠飛,翱翔於空中又能戲遊覓食於深水。它們同樣都是鳥類,為什麼有的能飛善泳,而有的隻會飛而不能遊泳呢?
一般來說,鳥類身體的此重較水小,隻要羽毛未全濕,鳥體在水中是不會下沉的。鳥類的體內生有許多氣囊,而且有些氣囊深入骨骼中。體表又長看豐厚的羽毛,而羽毛的此重更小,所以即使不會遊泳的鳥類落水後,在羽毛未全濕之前是不會下沉的。
會遊泳的鳥都能保護自己的羽毛不被浸濕,因為它們有發達的尾脂腺,常把嘴伸到尾部將脂塗在羽毛上,塗脂後的羽毛就不易被水浸濕。並且在遊泳時,水禽通常將雙翅合攏,翅緣緊貼入不透水的托羽袋中,保持翅膀不浸濕,以便隨時起飛。
水禽遊泳的工具是它們長有蹼膜的雙腳,通常它們用雙腳連續交替劃動,由於水的反作用力,鳥體便迅速向前滑動。而想要飛離水麵時,也是靠腳拍擊水麵而起飛的。
潛水時水禽夾緊雙翅,全身羽毛緊貼於體膚,氣囊中的空氣亦排出部分,使此重增加,便能潛入水中捕食。這一切都是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
當你用手捉魚的時候,總會感覺魚體表麵有一層滑溜溜的粘液,一不小心,就會溜跑了。可是,這層粘液對魚來說卻有很重要的作用。
當魚活著的時候,它的皮膚上有一種能分泌粘液的杯狀細胞。這些布滿全身的粘液,能減小魚體在水中遊動時的摩擦力,使魚能自如地遊動。同時,粘液又能保護它不受細菌、黴菌、寄生物的侵蝕。另外,粘液還起著調節滲透壓的作用,使皮膚具有一種正常的滲透能力,防止體外物質隨便進入體內,影響魚體正常的生活能力。此外,粘液還有凝結和沉澱水中浮泥的作用,使魚能生活在清澈的水中。當洪水和暴雨過後引起水質混濁的時候,粘液能使體表及鰓中的泥沉澱,保證魚體表麵光滑,魚鰓清潔,保持正常的呼吸。
有些魚類在繁殖季節,雄魚能以體表的粘液和植物枝葉、莖根等物築成魚巢,供給雌魚產卵,雌魚的卵就可附著在巢中,不被水衝走。另外,體表的這層粘液還易於逃脫敵害的襲擊,有利於它的生命安全。魚死後,這層粘液能推遲細菌對魚體的分解作用,使魚體腐敗的速度減慢。
這滑溜溜的粘液對魚兒是多麼重要嗬!
當我們在河堤邊掏螃蟹窩的時候,提到一個個活的螃蟹,總會看見它們吐出很多白沫來,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