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1 / 3)

每當秋天來臨的時候,在北方繁殖的燕子就要踏上旅途,飛到幾千裏以外的南方去過冬,等到來年春暖花開之時,它們又會飛回北方進行繁殖。像燕子這樣每年一度的搬家飛行,就叫做鳥類的遷徙。而隨季節定時改變棲息地的鳥兒就叫做候鳥。

鳥類這樣做究竟是為了什麼呢?根據生物學家的研究,認為鳥類遷徙,主要由三種因素決定的。

第一種是曆史因素。遠在幾千萬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冰川期,天氣變得非常寒冷,北半球的廣大地區遍地冰雪複蓋,所有的植物和昆蟲都凍死了,在這種情況下,鳥兒被迫離開故鄉飛往溫暖的南方。後來,地球上的冰川逐漸融化並向北退卻。但是許多鳥類仍然留戀厚來的故鄉,因而又飛回北方,冬季又飛往南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鳥類千徙的習性。

其次是環境因素。每當冬季,繁殖地區氣溫下降,日照縮短,食料減少,對鳥類生活不利。它們結伴飛到氣候溫暖、食料豐富的南方過冬,但越冬地區又不適於營巢育雛。來年春天它們又遷回故地繁殖。

第三是生理刺激因素。鳥類的遷徙很大程度上與鳥類體內分泌腺活動有關,是按著它們體內的生物鍾的安排進行的。

蜘蛛是雌雄異體,雌蛛個體大,雄體個體較小。它們的生殖腺都很簡單,但它們的交配方式卻是很獨特的。

在交配前,性成熟的雄蛛先結一個小網,大約3毫米長,然後用它的生殖孔輕輕地拍打這個網,將精液滴在網上。雄蛛雖然沒有交換器,但觸肢米節轉化成了交配器。用它把精液吸入觸腳器內貯精囊中,這時它就開始尋找配偶。發現雌蛛後,不同種類的蜘蛛會采取不同的求偶方式。結圓網的雄蛛在網旁用前麵一對步足彈絲,直到雌蛛也彈絲表示同意為止;獵蛛的視覺較發達,雄蛛用足或觸肢揮動,發出信號向雌蛛求偶;而盜蛛的雄蛛則是將捕獲的昆蟲用絲縛住,送給雌蛛,在雌蛛進食時進行交配。雄蛛一旦發現雌蛛應允後,馬上抓住雌蛛迅速將存有精液的觸肢器伸入雌蛛的生殖孔內,把精子送入受精囊中,與成熟的卵相遇形成受精卵。交配後,雄蛛需立即離去,否則有被雌蛛吃掉的危險。交配後不久,雄蛛的觸肢器重新又裝滿精液,尋找另一個雌蛛。

雌蛛產卵是以絲織成卵直,起保護作用,然後將卵掛在網上或樹梢,屋角越冬。來年5、6月間孵化,幼蛛經4、5次蛻皮後變成成蛛,成熟後就不再蛻皮了。

蝸牛不像哺乳動物那樣有雌雄之分。而是一隻蝸牛身上同時具備雄性和雌性兩種生殖器官,是一種雌雄同體的動物。

雖然是一隻蝸牛同時具備雌雄兩種器官。但是生殖後代,繁衍子孫的工作仍然需要兩隻蝸牛共同來完成。

蝸牛的觸角右側附近長有生殖孔。梅雨季節,兩隻蝸牛互相靠近,觸角相互接觸後,兩隻蝸牛都從生殖孔中伸出尖尖的長矛一樣的東西向對方的生殖孔中輸送精子。這樣兩隻蝸牛的卵都同時受了精,相互先起雄性作用,後為雌性的功能。

不久,蝸牛就在潮溫的土中做穴,將數十枚受精卵產進穴中,過一個多月,卵就會孵化出小蝸牛來了。雌雄同體除了蝸牛以外,還有蚯蚓等低等動物。

蝸牛是生活在陸地上的腹足軟體動物,當氣候溫暖、地麵潮濕時,常出沒在菜田裏、牆上、樹上,為害蔬菜和其他植物,所以它是害蟲。

蝸牛肉富含蛋白質。而且蝸牛的種類也較多,有一種食用蝸牛——非洲蝸牛,貝殼高達8厘米。用它燒菜,還是一道法國名菜呢。

昆蟲的生長發育與其它動物有所不同,在卵孵化出幼蟲以後要經過若幹次的蛻皮,才能逐漸長大成熟。這是由昆蟲特殊的外皮造成的。

昆蟲身體外麵的皮叫做表皮。它是細胞的分泌物不會增長。所以,當昆蟲身體長大起來的時候,這層包在身體外麵的表皮就成了限製生長的障礙物,這時,昆蟲不得不蛻去舊表皮,用另一層較大的新表皮來代替。在舊皮蛻去,新皮還未骨化的時候,昆蟲大量吸水迅速擴大身體。昆蟲每脫一層皮,不僅身體增長,內部的器官也進一步發展,同時外部形態也發生變化。

那麼昆蟲是怎樣蛻皮的呢?

昆蟲生長到一定時期,受到體內分泌的一種蛻皮激素的影響,上皮細胞分泌出一種酶,使昆蟲的舊皮層與真皮層細胞分離。舊皮之下的上皮層又分泌出新的表皮。最後,昆蟲收縮腹部肌肉來增加胸部血壓,使背向上拱起,於是舊皮沿著頭和胸部背麵脆弱的地方蛻去。生活在水中的昆蟲,它們吸收了空氣和水之後,使身體膨脹,也在皮的特別脆弱的地方裂開,以後靠需動脫去舊皮。

不同種類的昆蟲,蛻皮方式不大一樣,蛻皮的資數和間隔時間也不盡相同。但是昆蟲生長必須經過蛻皮才能逐漸成熟。

蜘蛛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小動物。大的可有10厘米長,小的僅1厘米。它的種類多,分布廣。蜘蛛主要以昆蟲為食,是害蟲的天敵。

蜘蛛結網捕蟲,大家都很熟悉。其實,蜘蛛分結網型和遊獵型兩類。而遊獵類的蜘蛛是不結網的。例如狼蛛,它們雖然不結網但捕食本領也不小。它們目光敏銳,動作迅速。當它們發現獵物後,就悄悄地爬到獵物旁,趁其不備驟然躍起,將小昆蟲抓住,用螯肢咬住,隨即排出毒液,將它們毒死,然後吃掉。結網蛛,它們所結的網可分為五種,第一種是常見的圓網,也叫八卦網;第二種叫漏鬥網,第三種是三角網;第四種稱華蓋網;第五種為不規則的網。不論哪種網,捕蟲都是卓有成效的。每當小蟲撞到網上,被粘住後,蜘蛛爬向前去,用鉗角裏的毒液將獵物毒痹,然後吐出一種酵素消化液,注入獵物體內,待這種能溶解蛋白質的消化液將蟲體的內部組織完全變成汁液之後,再進行吮食。由於昆蟲外殼的成分不是蛋白然組成的,不能被消化溶解,因而吃剩下的就是昆蟲的空體殼了。

有一種毒蜘蛛,叫捕鳥蛛,體長10厘米,毒性很大,善於跳躍,在土中穴居,晚間出來捕捉昆蟲,有時還可捕食樹上的小鳥甚至還能咬死兔子和牛呢!

在數以萬計的海洋魚類中,有一種叫做魚的魚類,生活在海洋裏,是典型我免費旅行家。它時常附在大鯊魚、海龜、鯨的腹部或船的底部,周遊四海。到了餌料豐富的地方,魚就會自動離開它“乘坐”的“免費船隻”,美餐一頓之後再“搭乘”另一條新“船”,繼續免費旅行。

那麼,魚為什麼有這麼大的本事呢?原來,魚的第一背鰭演變成了一個吸盤,它能利用這個吸盤將自己吸附在別的物體的表麵上。魚這樣在大海中“乘船”旅行,不僅省去了自己的體力,而且還可以狐假虎威地免受敵害侵襲,真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魚這一特性早已被漁民發現。漁民們巧妙地把魚作為一種工具,用來捕獲海中珍貴的動物。具體的辦法是,抓到魚後先把它的尾部穿透,用繩穿過係緊拴在船後。一旦遇到海龜就往海裏拋出幾條魚,不一會兒魚就吸附到大海龜身上。這時,漁民們再小心地收緊繩子,一隻大海龜連同魚被拉回到船艙裏了。

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溫帶海域,我國沿海也有。魚主要以浮遊生物和一些小魚及無脊椎動物為食。

夏初,正是北方麥收、夏播的季節。這時,在田野上常可聽到“快快播種”的鳥鳴聲,這是布穀鳥的鳴叫聲。

布穀鳥又稱杜鵑鳥。它千裏迢迢從南方飛來,好像趕來提醒人們不要貽誤農時。布穀鳥性情羞怯喜歡隱匿在密林深外,不易被人發現。

我們知道,鳥類進入繁殖期,都是成雙成對地忙於築巢、孵卵、育雛。布穀鳥卻很特別,雌雄鳥不在一起生活。即使是繁殖期,它們也沒有固定伴侶。不僅如此,布穀鳥根本不會築巢,也不會孵卵,更不會育雛。

五、六、月間,是布穀鳥的產卵期,雌鳥選擇一個與自己孵卵時間相同,雛鳥食性和發育期近似的鳥巢,趁巢主不在之機,迅速將卵產在人家巢裏,自己趕快若無其事地飛走。孵卵、育雛的任務就完全由巢主代勞了。更有趣的是,布穀鳥還有魔術師般的本領,它所產的卵,能與巢主產的卵,無論在大小和顏色上都很近似,真可魚目混珠,真假難辨!巢主孵卵兩周後,布穀雛鳥殼而出,便由巢主覓食來撫養。出於布穀鳥的本性,在出雛後4天內,它會悄悄地把巢主的卵和雛鳥一一拋出巢外,直到獨霸全巢。時過半月,布穀雛鳥羽翼半滿,一抖翅膀,不辭而別地飛走了。多麼無情無義的家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