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果敢疏遠這樣的心靈垃圾(1)(1 / 3)

一、疏遠挫折感

人無完人,孰能無過,犯錯並不可怕,怕的是所犯之錯在你心靈深處造成的挫折感。人一旦犯了錯,遭受了某種程度的挫折,就產生挫折感,這樣隻能使你害怕新事物,畏首畏尾,徘徊不前,我們應該疏遠這種挫折感,把遭受的挫折當作隻是接受了一次教訓而已。

摔跟頭、犯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駐足於你砸的這個坑前,忘記了前行或是不敢向前。

好多年前,一個女孩在新蘇格蘭半島的森林中有一個夏令營地。她愛那地方,可是天黑之後營地隻剩丈夫和她兩人,她有點怕。有一夜她醒來,林間月光篩下碎影在她臉上,她睡不著了。雖然害怕,她還是走出去坐在門廊裏,林中有響動,好像很柔和並無惡意。懼念漸消,安全之感頓生。她想森林並非表麵上的那樣,樹也並不是堅實的,它的枝幹中布滿漿汁過的脈絡。她不明白樹的性質,因為她用有限的眼光看,用有限的聽覺聽。她感到生命內在之美,也不怕黑夜和寂寞。

若幹年前有一個人有過這樣的體驗。有一天,陽光照耀,她乘機旅行。俯視朵朵白雲在閃亮的山穀上麵展開,點綴成一片光明的尖塔和堡壘之鄉。忽然飛機及乘客都從我跟前消逝,她覺得自己走在閃閃發光的雲上——不再是個有肉體的人,而是輕飄飄的沒有軀體。她獨自一人步人宇宙,但不寂寞,因為她覺得周圍的一切是那樣的和諧。

不要總去“欣賞”那些坑,不要總把那些遺憾掛在嘴上。人生中會有數不清的遺憾,這本就是人生的魅力,十全十美的人生也許才是最沒意思的人生呢!

大作家沈從文曾給自己的表侄、大畫家黃永玉幾條人生忠告,第一條就是摔倒了趕快爬起來,不要欣賞你砸的那個坑。

為什麼這樣說呢?第一,已經摔倒了,隻要能記住這次摔跤的教訓就行了,再繼續欣賞這個坑,顧影自憐,自怨自艾,於事無補,還把心情搞壞了;第二,這種欣賞會耽誤以後的路程,而且由於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再摔跟頭的概率反而會更大。

陶淵明說:覺今是而昨非。用今天的眼光與標準來評判昨天的事物,就會發現其中的諸多問題,有些遺憾可能還有機會去補救,但還有許許多多的遺憾則永無機會去彌補了。

每個人在對每件事做決策時,已知的確定性因素是決策的依據,但總會有許多未知的、不可確定的因素,需要大家用經驗、能力去分析判斷,這種感覺與判斷同樣是決策的重要依據。對現有信息的占有不可能完全充分,對未知因素的估計不可能完全正確,這就注定了摔跟頭、犯錯誤是難以避免的。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永不犯錯的想法本身就是個錯誤。

所以,我們不要怕犯錯,更不要有挫折感,挫折隻會讓我們前進的腳步稍稍停頓而已,而挫折感卻會在我們的心靈深處造成許多無法避免的傷害。

二、疏遠自己的眼淚

不要讓眼淚經常浸蝕我們的心靈。我們自始至終都在努力去尋找我們的幸福,一刻也不停留。幸福到底在哪裏,它並不是無可捉摸的空中樓閣,也不是我們的幻想,其實,它就在我們的心裏,身邊的一些小事讓我們感動,愛人的關懷讓我們溫暖,這就是幸福。疏遠我們的眼淚去追求幸福,我們會生活得更加美好。

一位少婦,回家向母親傾訴,說婚姻很是糟糕,丈夫既沒有很多的錢,也沒有好的職業,生活總是周而複始,單調無味。母親笑著問,你們在一起的時間多嗎?女兒說,太多了。母親說,當年,你父親上戰場,我每日期盼的,是他能早日從戰場上凱旋歸來,與他整日廝守,可惜——他在一次戰鬥中犧牲了,再也沒有能夠回來,我真羨慕你們能夠朝夕相處。母親滄桑的老淚一滴滴掉下來,漸漸地,女兒仿佛明白了什麼。

一群男青年,在餐桌上談起自己的老婆,說總是管束得太嚴,幾乎失去了自由,邊說邊有大丈夫的凜然正氣,狂飲如牛,揚言回家要和老婆怎麼怎麼鬥爭。鄰桌的一位老叟默默地聽了,起身向他敬酒,問,你們的夫人都是本分人嗎?男青年們點頭。

老叟歎了一口氣,說,我愛人當年對我也是管得太死,我憤然離婚,以至於她後來抑鬱而終,如果有機會,我多希望能當麵向她道一次歉,請求她時時刻刻地看管著我,小夥子,好好珍惜緣分呀!男青年們望著神色黯然的老叟,沉默不語,若有所悟。

一位幹部,因為人員分流,從領導崗位上退了下來,一時間萎靡不振,判若兩人。妻子勸慰他,仕途難道是人生的最大追求嗎?你至少還有學曆還有專業技術呀,你還可以重新開始你的新的事業呀,你一直是個善待生活的人,我們並不會因為你做不做領導而對你另眼相待,在我的眼裏,你還是我的丈夫,還是孩子的父親,我告訴你親愛的,我現在甚至比以前更加愛你。丈夫望著妻子,久久不語,眼裏閃爍著晶瑩的光澤。

一位盲人,在劇院欣賞一場音樂會,交響樂時而凝重低緩,時而明快熱烈,時而濃雲蔽日,時而雲開霧散,盲人驚喜地拉著身邊的人說,我看見了,看見了山川,看見了花草,看見了光明的世界和七彩的人生……

一個聽力失聰的孩子,在畫展上看到一幅幅作品,他仔細地看著,目不轉睛,神情專注,忽然轉身,微笑著大聲地對旁邊的父母說,我聽到了,聽到了小鳥在歌唱,聽到了瀑布的轟鳴,還有風兒呼嘯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