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病人,醫生鄭重地告訴他,手術成功,化驗結果出來了,從他腹腔內摘除的腫瘤隻是一般的良性腫瘤;經過一段時間的療養便可康複出院,並不危及到生命。他頓時滿麵春風,雙目有神,緊緊地握著醫生的手,激動地說,謝謝,謝謝,是你們給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們不應該相信眼淚,哭泣和悲哀不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很多時候,我們身處幸福的山中,在遠近高底的角度看到的總是別人的幸福風景,往往沒有悉心感受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天地,於是自怨自艾,怨天尤人。疏遠我們的眼淚吧,讓我們一起在歌唱和歡樂中感受幸福。
幸福在哪裏?帶著這樣的問題,芸芸眾生,茫茫人海,我們在努力尋找答案。其實,幸福是一個多元化的命題,我們在追求著幸福,幸福也時刻地伴隨著我們。隻不過,很多時候,我們身處幸福的山中,在遠近高低的角度看到的總是別人的幸福風景,往往沒有悉心感受自己所擁有的幸福天地。
三、疏遠失望
我們也曾經倚欄憑窗,盼望親人早歸,我們也曾經熱烈盼望事業成功,家庭和睦,諸如此類許許多多的希望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充滿活力,正因為我們心中擁有一個真誠的願望,才使我們的人生充滿價值,我們才能夠在這漫長的人生旅途中閑庭信步,輕鬆怡然。
在我老家的隔壁,住著一位孤苦伶仃的老奶奶,在她26歲的時候,丈夫外出做生意,卻一去不返。是死在了亂槍之下,還是病死在外,還是像有人傳說的被人在外麵招了養老女婿,都不得而知。當時,她惟一的兒子隻有五歲。
丈夫不見蹤影幾年以後,村裏人都勸她改嫁。沒有了男人,孩子又小,這寡守到什麼時候是個頭?她沒有走。她說,丈夫生死不明,也許在很遠的地方做了大生意,沒準哪一天發了大財就回來了。她被這個念頭支撐著,帶著兒子頑強地生活著。她甚至把家裏整理得更加井井有條。她想,假如丈夫發了大財回來,不能讓他覺得家裏這麼窩囊寒傖。
這樣過去了十幾年,在她的兒子17歲的那一年,一支部隊從村裏經過,她的兒子跟部隊走了。兒子說,他到外麵去尋找父親。
不料兒子走後又是音信全無。有人告訴她說兒子在一次戰役中戰死了,她不信,一個大活人怎麼能說死就死呢?她甚至想,兒子不僅沒有死,而是做了軍官了,等打完仗,天下太平了,就會衣錦還鄉。她還想,也許兒子已經娶了媳婦,給她生了孫子,回來的時候是一家子人了。
盡管兒子依然杳無音信,但這個想像給了她無窮的希望。她是一個小腳女人,不能下田種地,她就做繡花線的小生意,勤奮地奔走四鄉,積累錢財。她告訴人們,她要掙些錢把房子翻蓋了,等丈夫和兒子回來的時候住。
有一年她得了大病,醫生已經判了她死刑,但她最後竟奇跡般地活了過來,她說,她不能死,她死了,兒子回來到哪裏找家呢?
這位老人一直在我們村裏健康地生活著,今年已經滿百歲了。直到現在,她還是做著她的繡花線生意,她天天算著,她的兒子生了孫子,她的孫子也該生孩子了。這樣想著的時候,她那布滿皺褶的滄桑的臉上,即刻會變成像繡花線一樣絢爛多彩的花朵。
每一次見到這位老人,我都會有無限的感慨。一個希望,一個在世人看來十分可笑的希望,一直滋養著她的人生,支持著這樣一個脆弱的生命在蒼茫的人世間走了幾十個春秋。
如果,這個老人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有了一丁點兒的失望,那麼,她還會如此無休止地等待下去嗎,甚至用她的一生?我想不會,所以,要常存希望,疏遠失望,讓我們忘記眼前的挫折和憂傷,給我們的人生重新插上飛翔的翅膀!
四、疏遠憤怒
一個人憤怒的時候,往往就擺脫了理智的束縛,有些不可理喻,甚至幹出人神共憤的事情來,這也能夠充分體現出人的內心修養。容易憤怒的人不懂得適時寬恕別人,往往會因一點小事就怒氣衝天,對觸犯者大加嗬斥,他不懂得疏遠憤怒,以寬容之心待人。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別人寬容,也要寬容別人,一味爭強好勝隻能使你陷入孤立。
做人應該少一點憤怒上,多一點容納。
亞曆山大大帝騎馬旅行到俄國西部。一天,他來到一家鄉鎮小客棧,為進一步了解民情,他決定徒步旅行。當他穿著沒有任何軍銜標誌的平紋布衣走到了一個三岔路口時,記不清回客棧的路了。
亞曆山大無意中看見有個軍人站在一家旅館門口,於是他走上去問道:“朋友,你能告訴我去客棧的路嗎?”那軍人叼著一隻大煙鬥,頭一扭,高傲地把這身著平紋布衣的旅行者上下打量一番,傲慢地答道:“朝右走!”
“謝謝!”大帝又問道,“請問離客棧還有多遠!”
“一英裏。”那軍人生硬生說,並瞥了陌生人一眼。
大帝抽身道別剛走出幾步又停住了,回來微笑著說:“請原諒,我可以再問你一個問題嗎?如果你允許我問的話,請問你的軍銜是什麼?”
軍人猛吸了一口煙說:“猜嘛。”
大帝風趣地說:“中尉?”
那煙鬼的嘴唇動了下,意思是說不止中尉。
“上尉?”
煙鬼擺出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說:“還要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