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果敢疏遠這樣的心靈垃圾(4)(1 / 3)

下次覺得怨恨一個人時,閉上眼睛,體會一下你的感覺,感受一下你的身體,你會發現:讓別人自覺有罪,你也不會快樂。

講到這裏,你或許會問:如果有人做了非常惡劣的事,我還要原諒他嗎?那麼我再給大家講一個故事。

1978年一月,一名精神病患者持槍衝進山迪·麥葛利格家,射殺了他三個花樣年華的女兒。這場悲劇使山迪陷入痛苦的深淵,幾乎沒有人能體會他的悲痛與憤怒。

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在朋友的勸慰下體會到,要使自己的生活步上常軌,惟一辦法是拋開仇恨,原諒那名凶手。目前,山迪把所有時間用來幫助別人獲得心靈的平靜及寬恕他人。從他的經驗可以證明,即使是遭逢劇變所引起的怨恨,在人性中也依然可以釋懷。如果你問山迪,他會告訴你,他拋開憤怒是為了自己,希望自己好好活下去。

令人心碎的事、大病、孤寂和絕望每個人都難以幸免。失去珍貴的東西之後,總有一段傷心的時期。問題是,你最後到底變得更堅強還是更軟弱?原諒別人,是對待自己最好的方式,因為釋放了自己,才能有健康自由的心態。

正如耶穌基督受人迫害時說的,“原諒他們(迫害者)吧,他們做些什麼,自己也不知道啊!”許多的人,他們瘋狂地做出一些錯事的時候,就是和動物一樣的不自知、不自愧也不知道理的。如果你比他們更有思考力,更知對錯,就應可憐他們的不覺醒,就應幫助他們學會達到像你一樣的覺悟。深懷這樣的悲憫心,還有什麼過錯不能寬諒呢,還有什麼別人的過錯會使你耿耿於懷,煩惱痛苦呢?

其實,忘記別人對你做出的或輕或重的傷害,疏遠心中的仇恨,還自己一個清明的靈台,這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十六、疏遠名利之爭

我們的生活,不可能完全與名利脫離,我們的心靈深處,多多少少都有一點名利之爭,你可千萬別小看這一點名利之爭,如果任意讓它滋長,它就會左右你的心靈,讓你變成一個利欲熏心,爭名奪利的小人。因此,我們應該壓製它,疏遠它,常存一點淡泊之心。

唐朝詩人宋之問,有一外甥叫劉希夷,很有才華,是一年輕有為的詩人。一日,希夷寫了一首詩,曰《代白頭吟》,到宋之問家中請舅舅指點。當希夷誦到“古人無複洛陽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時,宋情不自禁連連稱好,忙問此詩可曾給他人看過,希夷告訴他剛剛寫完,還不曾與人看。宋遂道:“你這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二句,著實令人喜愛,若他人不曾看過,讓與我吧。”希夷言道:“此二句乃我詩中之眼,若去之,全詩無味,萬萬不可。”晚上,宋之問睡不著覺,翻來覆去隻是念這兩句詩。心中暗想,此詩一麵世,便是千古絕唱,名揚天下,一定要想法據為已有。於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將希夷活活害死。後來,宋之問獲罪,先被流放到欽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殺,天下文人聞之無不稱快!劉禹錫說:“宋之問該死,這是天之報應。”

自古以來胸懷大誌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當作終生奮鬥的三大目標。三者能得其一,對一般人來說已經終生無憾;若能盡遂人願,更是幸運之至。然而,從辯證法角度看,有取必有舍,有進必有退,就是說有一得必有一失,任何獲取都需要付出代價。問題在於,付出的值不值得。為了公眾事業,民族和國家的利益,為了家庭的和睦,為了自我人格的完善,付出多少都值得,否則,付出越多越可悲。我們所說的忍名讓利,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提出的人生命題。在求取功名利祿的過程中,奉勸諸君,謹慎決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