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得到了飛來之美名,關肅霜和海斯的態度不同,結局也各異。還是東坡先生說得好:“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美名美則美矣!隻是對於那些還有一點正義感,有一點良知的人,麵對不該屬於他的美名,受之可以,坦然卻未必辦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得到的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一條捆縛自己的鎖鏈,早晚會被壓垮,壓得喘不上氣來。像關肅霜,就活得真實、活得輕鬆、活得自在、活得安然。
如果真有人對此能坦然受之,那這個人的品質也就算惡得可以了!
十七、疏遠自己的架子
一個人之所以會經常端起他的“架子”,是因為他傲慢,比較自我,自高自大,對別人的提議毫不在意,認為自己資格老、經驗足,無端輕視對方,這樣的“架子”我們還是不要去效仿為益,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不能目空一切,不能“天下雖大,舍我其誰”的錯誤想法。
如果要讓一位身居高位的人忘記自己的身份,忘記自己過去所取得的成績,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以地位、功績自居,往往會成為領導者做出正確判斷的桎梏。
劉備本是一位謙虛、慎行的人,關羽、張飛之死使他十分悲痛。為給關羽、張飛報仇,劉備興兩川之兵浩蕩東來。投東吳的關羽舊部糜芳、博士仁,將劉備所恨者馬忠殺了,獻首級給劉備,劉備連糜、傅也剮了,一同祭關公。東吳諸將獻計孫權,將殺張飛投東吳的範疆、張達也送還劉備,以圖息戰寧人,誰料劉備剮了範、張,仍怒氣不消,定要滅吳。孫權在這種情況下,從闞澤言,起用陸遜為主將,統率步水馬三軍抗劉。消息傳來,劉備問陸遜何許人也。馬良說是東吳一書生,年幼多才,多有謀略,襲荊州便是他用的計。劉備大怒,非要擒殺陸遜為關羽、張飛報仇。馬良諫道,陸遜有周瑜之才,不能輕敵。劉備卻說;“朕用兵老矣,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耶!”
“朕用兵老矣”。戰爭是殘酷的客觀現象,不以老嫩定優劣。用兵之道,看誰能把握戰機,深諳謀略,不是誰的年齡大就算誰的計謀多。劉備在此以資誇口,以為自己經曆的戰爭多,計謀就老到:這很可笑,不符合實際。所以,在這次戰役還未開始,就注定了劉備的失敗。
“豈反不如一黃口孺子!”陸遜被他嘲為“黃口孺子”,可見劉備確實看不起年紀輕輕就統領軍馬的東吳新任大都督陸遜。劉備是糊塗了,不曉得當年自己桃園結義,投軍拉隊伍時,與關張也曾是年輕人。其實,戰爭中湧現的著名將領,多是年輕時崛起的。拿破侖用炮一鳴驚人時,是年紀輕輕的軍官;伏龍芝打國內戰爭時是年紀輕輕的軍官……劉備輕敵,瞧不起對方主將年輕,是未戰先敗了一陣。
兩句話聯起來,還歸結在他的身上——架子放不下。
這教訓告訴我們,在考慮關鍵問題時,切忌把自己的身份擺進去。時時想到自己的職務,看問題就會少了客觀性,多了盲目性,這樣考慮問題就不周全,處理問題就會產生誤差,脫離了實際以至造成抱恨終身的損失。
有一個禪宗故事就風趣地說明了“放下”的重要性。兩個和尚趕路,遇到一個美女被河水所阻,其中一個和尚就抱她過了河。他們又繼續趕路,走了好久,另一個和尚指責他的同伴:出家人不近女色,你怎麼能抱她呢?那個曾經“美女在抱”的和尚歎息:我早把他放下了,你怎麼還抱著她?疏遠自己的架子,對你來說,又何嚐不是一種解脫,更是一種覺悟後的自由,可以讓你輕裝前進,早日到達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