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結束語:明智的疏遠勝過盲目的執著(1 / 1)

人生每走到一個關口,都應放下心來想,人生在世本來就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與失猶如人生的兩個支撐點:一個在空中懸掛,另一個在地下徘徊。得與失猶如走路,在人生中無數的得與失交替中前進;得與失繪成一個坐標,那是人生曲線,標誌著奮爭,更標誌著品位。

如何麵對人生中的得與失,這是千百年來,許多人所苦苦思索的。

每個人所走的路不同,得失也千差萬別,但有一條卻是共同的:那就是不管是感情、金錢,還是榮譽。

總之,對這些身外之物,一定要做到:失要失得起,拿要拿得起。一個人麵對得失時,應當泰然自若。得誌時須心謙身平,不狂妄,不做得意忘形的蠢事,要知道,人生不僅有得意的時候,也會有失意的時候。即使自己的成功不是靠機遇,而是靠自己奮鬥所得,但要想到天外有天,山外有山,更不可驕傲,否則也許得就變為失了。失意的時候,切忌自暴自棄,自己把自己打敗才是最徹底的失敗。

人是世界的匆匆過客,在這個看似短暫的人生之旅中,得點兒,失點兒,又何妨呢?我們應該保持良好的心境,不要讓自己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總之,一句話:“得之淡然,失之泰然,坦坦蕩蕩,磊磊落落。”不曾得到的東西未必是最好的,同樣,得到的東西,也未必是自己真正所需的東西。

不然,得失帶來的就是一種思想的負擔。思想負擔過重,人生會感到勞累和煩躁。要去掉這些累贅的負擔,就要有一種寬闊的心態,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能泰然處之。有時是要有所失,才會有所得的。

有這樣一則寓言:場院上,一頭毛驢要吃草。毛驢左右兩邊各放著一堆青草,豈料,毛驢犯了難,是先吃這一堆,還是先吃那一堆呢?最終毛驢在猶豫不決中餓死了。

《聊齋誌異》中的一則故事更是耐人尋味:兩個牧童進深山,入狼窩,發現兩隻小狼崽。他倆各抱一隻,分別爬上大樹,兩樹相距數十步。片刻,老狼來尋子。一個牧童在樹上掐小狼耳朵,弄得小狼嗷叫連天,老狼聞聲奔來,氣急敗壞地在樹下亂抓亂咬。此時,另一棵樹上的牧童擰小狼的腿,這隻小狼也連聲嗷叫,老狼又聞聲趕去。這樣,老狼不停地奔波於兩樹之間,終於累得氣絕身亡。

驢餓死,狼累死,其原因是共同的:不會選擇。人不也一樣?一個人一生中的每時每刻,其實都在選擇中度過。有人這樣說:品味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於做出選擇,最大的痛苦也莫過於做出選擇,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選擇。

要做到兩全其美往往是很難的事情,要選擇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抓住重點,學會疏遠。其實人最犯難的並不是選擇,而是不知怎樣選擇才好,解決這個問題隻有一招——“疏遠”。不疏遠就意味著不選擇!想想,不是嗎?

楊振寧青年時期喜愛物理,想成為一個實驗物理學家。1943年楊振寧赴美國留學時,就立誌要寫一篇實驗物理論文。

於是費米建議楊振寧先跟泰勒做些理論研究,實驗則可以到艾裏遜的實驗室去做。

然而,在實驗室工作的近20個月中,楊振寧的物理實驗進行得非常不順利,做實驗時常常發生爆炸,以至於當時實驗室裏流傳著這樣一句笑話:哪裏有爆炸,哪裏就有楊振寧。此時,楊振寧不得不痛苦地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比別人差!

一天,一直在關注著楊振寧、被譽為美國氫彈之父的泰勒博士關切地問楊振寧:“你做的實驗是不是不大成功?”“是的。”麵對令人尊敬的前輩,楊振寧誠懇地說。

“我認為你不必堅持一定要寫一篇實驗論文,你已經寫了一篇理論論文,我建議你把它充實一下作為博士論文,我可以做你的導師。”泰勒直率地對楊振寧說。

楊振寧聽了泰勒的話,心情十分複雜。一方麵,他從心底深處感到自己做實驗確實力不從心;另一方麵,他又不甘服輸,非常希望通過寫一篇實驗論文來彌補自己實驗能力的不足。他十分感謝泰勒的關懷,但要他下決心打消自己的念頭實實在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想考慮一下。兩天後再告訴您。”楊振寧懇切地說。

楊振寧認真思考了兩天。他想起在廈門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有一次上手工課,楊振寧興致勃勃地捏了一隻雞,拿回家給爸爸媽媽看,爸媽看了笑著說:“很好,很好,是一段藕吧?”往事一件接一件地在他的腦海浮現,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動手能力實在不強。最終,楊振寧接受了泰勒的建議,疏遠寫實驗論文。從此,他毅然把主攻方向轉至理論物理研究,最終於1957年10月與李政道聯手摘取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疏遠有時候是十分困難的,甚至是十分痛苦的。適時地疏遠,不僅需要勇氣和膽識,更需要遠見和智慧。人生之樹,隻有舍棄空想與浮華,才能擷取豐碩甜美的果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