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希望;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快樂;
人生最大的幸運是平安;
人生最大的資本是健康!
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旺盛的精力,看起來簡單,其實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世間你想往的東西太多,名利,情愛,仕途,那一項你願意放棄,而當你用感觀區感受這一切的時候,是否用心靈區審視一下自己,看看什麼才是重中之重,你就不會為那些瑣事而枉費心機了。
人生最大的財富是健康。此語雖人人皆知,但要真正領悟,又非易事。試看古今中外之人,或為名所惑,或為利所動,或為官而奔波,或為愛情而苦惱。把名、利、祿、情,視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卻不知人生最大的財富隻是自身的健康。記得有篇小說寫一個愛財如命的財迷,進了一座黃金山,山內皆是黃金珠寶,大喜若狂。但因貪得無厭,終於陷入黃金山而無法出來,於是黃金山中留下幾根白骨,豈不悲哉?由此可見,健康是最寶貴的,也是人生最大的財富。如果一個人想通了這一點,那麼什麼名利之念、非分之欲,都可化為烏有。
您每日不停地忙碌工作的時候,請您放慢腳步,認真考慮一下自己的健康問題,送上幾句健康格言,衷心希望您能保重身體,與家人共享美好人生!
健康的身體是靈魂的客廳,病弱的身體是靈魂的監獄。
健康當然比金錢更為可貴,因為我們所賴以獲得金錢的,就是健康。
人類的幸福隻有在身體健康和精神安寧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來。
身體虛弱,它將永遠不會培養有活力的靈魂和智慧。
1.陰陽失衡,百病叢生
西醫在解決急性病問題上可謂精彩紛呈,但在解決慢性病方麵幾乎束手無策。為什麼慢性病難治?因為一切慢性病都是社會病,而急性病都是生理病。病這東西,來得快的就去得快,因為邪氣侵入不深;來得慢的就去得慢,因為邪氣侵入太深。慢性病是怎麼造成的呢?清華大學的陳加侯老先生如是說:
黑白顛倒、是非混淆、心為物役的人類社會是個大染缸,它極大地汙染了人的心靈,使人變得自私、懶散、愚昧、煩惱,嚴重削弱了心靈的智慧力、覺悟力、慈悲力、意誌力……等精神的偉力,使肉體失去了英明的統帥。
五光十色、物質泛濫,熱衷享樂的人類社會是個大暖房。它全麵地嚴重嬌慣了人的肉體,使人變得怕風怕雨,怕冷怕熱、怕苦怕累、怕餓怕渴……變成了生活在暖房中缺乏生命活力的花草。
脆弱的心靈、嬌貴的肉體,一陰一陽的失衡,合成了人最本質的慢性病。
在古代生產力低下的早期社會中,慘烈的戰爭、殘酷的天災,可怕的瘟疫……等陽性的災難,常常會掩蓋了陰毒的慢性病,從而使它退居次要矛盾。時至今日,生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醫學的提高,矛盾的轉化、人民的覺悟,促使陰毒的慢性病日益成為今日人類的頭號殺手和社會麵臨的主要矛盾。
特別是以往在麵臨瘟疫、戰爭、災難和各種急性病患時,現代醫學一直都是人類強有力的保護神。然而事物總是一分為二的。現代醫學既有其長,也有其短。麵對各種慢性病的防治和康複,現代醫學特別表現出了它軟弱的另一麵。
今天,有很多慢性病、身心病和亞健康等,現代醫學都是無法治愈和康複的。理想的狀況是終生吃藥,長久維持。
今天,有很多很多的癌症、白血病、心腦血管病、糠尿病、肝腎病……等典型的慢性病患者,已經給千百萬名患者及家庭親友帶來了極大的身心痛苦、沉重的經濟負擔和很高的死亡率。如果再要加上占全人口半數以上的亞健康和肥胖症患者,他們共同合奏了一曲當今中國和現代世界最強烈的不和諧音樂。
中國和世界雖然每年都投入了極大的人力和財力,用於加強現代醫藥科學,加強健康投資,研究各種慢性病的防治和康複,但是結果不但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性的進展,而且形勢還變得日益嚴峻。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預測,全球性癌症大爆炸的時代即將來臨,那時候全球每年將新增2000萬癌症患者。與此同時白血病、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肝腎病……和肥胖症等各類慢性病患者,也都和癌症患者相類似,都在高速度地發展著。
各種慢性病的治療,關鍵在於強本,在於加強身心的整體和諧和全局健康。然而現代醫學治病,隻是治標,不能強本,而且有時還嚴重地損傷和毀壞了本。今日絕大多數的癌症和白血病患者,就是在這種名曰:“治癌”,實為毀人的過程中,把許多患者治傷了,治垮了,治死了。
幾百年來多數的癌症患者們固定不變地隨著潮流共同走著可悲的老三步:一是極大的身心痛苦;二是經濟上傾家蕩產;三是最後常家敗人亡。
今天這樣的治療悲劇不但發生在癌症和白血病的患者中,而且也經常發生在其它各類慢性病的治療中。幾百年的曆史,無數慢性病治療中的得和失告誡人們:治療慢性病,迷信現代化、依賴醫和藥、效果常不好。在養生和治病這個非常重要的領域中,人們特別需要轉變觀念,改革創新。
一部《黃帝內經》是人類最偉大的醫學聖典。她以辯證法的思路和係統論的觀念,開門見山直指人心,深刻分析了人的健與病、因和果。“百病由心生”是《內經》開宗明義,畫龍點睛之筆。它一語道破了:人的病,形於身,源於心的本質。所以養生的根本是養心,治病的關鍵在治愚。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心。肉體的主宰是心靈,心病須用心藥醫,不靠外因靠自己。這才是治療慢性病的根本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