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心底無私天地寬。
無私則不懼權勢、不貪利色、不畏強暴,從而能以公平之心維護正道和正義,如果是卑微猥瑣的性格、懦弱無力的行為方式,浩然正氣就會蕩然無存,孔子、老子、大禹、屈原、荊軻、項羽、杜甫、司馬遷、李白等傑出人士,才會譜寫出惠及天下、澤被後世的浩然正氣之歌……
養浩然正氣都有哪些方略呢?
第一,建立更親近大自然的營養觀。一位台灣的醫學專家到日本拜訪一位高僧,並請教養生之道。這位高僧主張少吃藥,多從大自然中擷取營養。他邊說邊拿起筆在白紙上寫了“粕、糠、糙、藥”四個中國文字,並細述其中的涵義。“粕”乃糟粕,係指廢棄物之意,現代人喜食白米,白米則為粕,人類長年食粕必將不健康;欲求健康則須“糠”,古時患腳水腫的人都知道吃米糠,“粕”加上“糠”即為“糙”,食用糙米才能生肌造血,可是糙米已流失20%的營養,久食仍然會生病,人體有病必然不快樂,隻有吃“草”才會快樂,所以繁體字的“藥”字乃“樂字上加草”,草係指植物類,如青草、青菜等。也就是說,自然、新鮮、完整的營養觀,其實是指多吃野生的野菜、沒有汙染的蔬菜,少吃藥、不吃野生動物等。
第二,讓心靈調動自身的免疫力。有一位科學家說,人的心靈和免疫力是相通的。撰寫了《讀懂人生》這本暢銷書的田偉對此話深信不疑。他曾患有高血壓、高血脂、膽囊炎、膽結石、鼻竇炎、腸胃病等,但是,三年後這些疾病都不藥而愈,就連雙手顫抖的帕金森症也消失了。經常給他治病的醫生感到奇怪,問其奧秘。他說:“說起來很簡單,隻不過是有意識地調動了免疫功能的積極陛,不讓它閑置起來罷了!”
田偉調動免疫力發揮作用的主要辦法就是反複對自己說:“我的免疫力能戰勝疾病!我的病很快就會好的。”如是反複進行這樣的自我激勵,潛意識就會命令自己體內的免疫組織擔負起健康衛士的職責。現代有不少人隻知道依賴醫院,依賴醫生,依賴藥物,就是不去依賴自己生命的活力。他們平時對自己的大腦、肢體、五官、內髒等不聞不問,對它們的冷暖、營養、勞逸、運動漠不關心。這些受冷遇、受歧視的生理機構,到了一定時候就會懲罰自己的主人,病魔也就會乘虛而入。田偉認為,人體的這種免疫力是一種自然調節過程,不受破壞,不受汙染,它與疾病之間能維持一種平衡狀態。人的這種免疫力一旦被激活,它釋放的能量將是無限的。
第三,古人之氣養我浩然正氣。著名作家周濤,經常從讀古書中擷取自身浩然正氣之營養。他寫道:“胸中無萬卷書,則俗氣逼人、麵目可憎;仨月不讀唐音宋韻,則一天刷三次牙,還是口臭。既然生為中國入,至少要讀唐詩宋詞才能長出中國人的雅者之美,才能形貌有風範,所謂骨格清奇。不信你去看近代以來有成者,無論哪行,都有詩詞修養。政治家、文學家自不必說了,科學家如李四光、梁思成、茅以升,不僅能為詩文,而且生得玉樹臨風、詩意飄然。
為什麼?腹有詩書氣自華。中國人是講氣的,人活一口氣,這是最低的水準。然後有氣質、氣度、氣節、氣魄,氣吞萬裏如虎,氣貫長虹之類,那是大氣了。最高的氣莫過於‘吾善養浩然之氣’了,人而有氣浩然,當然令人神往;這需要‘養’,怎麼養?辦法有多種,唐宋詩詞當為一劑不可或缺的良方。”周濤先生的體會可謂深矣。
總之,慎言語以養神氣,忌狂喜以養心氣,樂助人以養膽氣,善製怒以養肝氣,少憂思以養脾氣,食清淡以養胃氣,常咽津以養腎氣,深呼吸以養肺氣,多運動以養骨氣,廣交友以養人氣,好讀書以養靈氣,不顯露以養元氣,居中道以養和氣,意內收以養真氣,祛惰性以養誌氣,坦胸襟以養正氣。
4.疾病,都是情緒犯的錯
陰陽失衡,造成了人類最本質的慢性病。
西醫在解決急性病問題上可謂精彩紛呈,但在解決慢性病方麵幾乎束手無策。為什麼慢性病難治?因為一切慢性病都是社會病,而急性病都是生理病。病這東西,來得快的就去得快,因為邪氣侵入不深;來得慢的就去得慢,因為邪氣侵入太深。慢性病是怎麼造成的呢?清華大學的陳加侯老先生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