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位於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地區中部,麵積158平方公裏,人口約63.4萬(2000年),居民主要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市區分布在4個小山丘上,海拔790米。
耶路撒冷是舉世聞名的聖城。這裏有伊斯蘭教的阿克薩清真寺、薩赫萊清真寺等18座清真寺,有基督教的聖墓教堂等許多教堂,有猶太教第二聖殿的遺跡哭牆等。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把耶路撒冷奉為“聖地”。公元前11世紀,古以色列王大衛統一猶太各部族,建立以色列王國,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10世紀,大衛的兒子所羅門繼承王位,在耶路撒冷城內的錫安山修建了一座猶太教聖殿,殿長200米,寬100米,是古猶太人進行宗教和政治活動的中心,於是猶太教就把耶路撒冷作為聖地。公元前586年,巴比倫人攻占了耶路撒冷,一把火將聖殿燒毀,以後又重建。但在公元1—2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時期,聖殿又遭毀滅,絕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地區,散居到歐洲各地,聖殿始終未能恢複重建。後來隻是在聖殿的廢墟上用大石頭壘起一道長46米的城牆,猶太人把這段牆稱為“哭牆”。據說在羅馬人占領耶路撒冷時期,猶太人經常聚集在這裏哭泣。今天,“哭牆”已成為猶太教最重要的崇拜物。
基督教奉耶穌為主,形成於公元1世紀中葉。在耶路撒冷南郊17公裏的小鎮伯利恒附近,有一個名叫馬赫德的山洞,據說耶穌就降生在這個山洞裏,現在那裏建有馬赫德教堂,耶穌年輕時曾在耶路撒冷求學,後又在這裏布道,自稱基督(即救世主),後被猶太當局釘死在城外的十字架上,並埋葬在那裏。傳說耶穌死後3天從墓中複活,40天後升天。公元335年,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母親希拉娜太後巡遊耶路撒冷,在耶穌的墓地上修建了一座複活教堂(又稱聖墓教堂),因此基督教徒都把耶路撒冷奉為聖地。
公元7世紀初,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傳教。據說他在麥加城受到當地貴族的反對。一天夜裏,他從夢中被喚醒,乘騎由天使送來的一匹有女人頭的銀灰色牡馬,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在這裏踩在一塊聖石上,飛上了四重天。在直接受到上帝啟示後,當夜又趕回麥加城。這就是伊斯蘭教中有名的“夜行和登霄”,是穆斯林的重要教義之一。耶路撒冷成為伊斯蘭教僅次於麥加、麥地那的第三聖地。
正是由於耶路撒冷是三大宗教的聖地,為了爭奪這塊聖地,曆史上曾發生過許多殘酷的戰爭,城市經常屢毀屢建,這在世界曆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僅在1096年至1291年的兩個世紀中,就發生過8次十字軍東征的戰爭。耶路撒冷自問世到現在,曾經18次被夷為平地,但每次夷平後都被重建。有人這樣描述道:“耶路撒冷在世界上屢遭破壞與備受崇敬如此統一在一起,在世界的各城市中是獨一無二的。”
耶路撒冷老城區有兩座宏偉的清真寺,一座建於公元691年的薩赫萊清真寺。另一座是建於公元705年的阿克薩清真寺。
薩赫萊清真寺因擁有穆罕默德當夜登天時腳踩的那塊聖石而得名。據說這塊聖石同麥加的克爾白天房的玄石享有同等地位。
這座清真寺結構嚴謹,圓頂的花瓷磚麵上寫著古蘭經經文,是世界上所有清真寺中最傑出的建築。阿克薩清真寺的名稱來源於穆罕默德那次神奇的傳說,該寺建築是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的第三大寺。
現在的耶路撒冷,全城由幾座小山組成,城市的建築順著山勢綿延起伏。三大宗教的聖跡集中在舊城(東城)。舊城由古城牆環繞,城牆周圍長5公裏,高約40米,設有34座城堡和7個城門,是400年前土耳其蘇丹蘇萊曼重建的。舊城分4個部分,猶太區、穆斯林區的街道十分狹窄,而且上麵都蓋有拱頂,看不到天空,許多地方白天還要開著電燈,街道蜿蜒曲折,互相連通,猶如迷宮一般。亞美尼亞區和拉丁區居住著基督教徒。西邊的新城,是19世紀末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後建設和發展起來的,布局別致,景色秀麗。這裏雖然沒有聖跡,但有一些著名的博物館,以色列博物館內收藏著藝術和宗教文物,其中最珍貴的要算“死海古卷”。無論是舊城還是新城,幾乎全部建築由取名為“耶路撒冷石”的岩石塊砌成,外觀古色古香,別有韻味。由於三大宗教的教規各異,宗教活動互不相同,每天一清早,阿克薩清真寺宣禮塔上就傳出響亮、悠長的喚拜聲,呼喚穆斯林做晨禮;離阿克薩清真寺隻有咫尺的“哭牆”,每天從早到晚,都有猶太教徒來這裏禱告;在數百米外的聖墓教堂裏,飄出基督教徒們唱讚美詩的歌聲和神父莊嚴的彌撒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