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鏈接奧古斯都:意即“神聖”,指的是羅馬第一位大皇帝渥大維。渥大維是羅馬大獨裁者愷撒的外甥,並由他收養。愷撒遇刺身亡後,19歲的渥大維用計謀獲得一部分軍權,並不斷施計擊敗他的政敵而終於成為羅馬皇帝,後由元老院授予“奧古斯都”的尊號。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以“音樂之都”聞名遐邇的世界名城。

它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南麵是深幽的山穀和開闊的平原,是一座典雅、美麗、清潔的花園城市。

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1137年為奧地利公國首都。13世紀末,隨著哈布斯堡皇族興起,發展迅速,宏偉的哥特式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15世紀以後,成為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8世紀,瑪麗婭·特蕾西亞母子當政期間熱衷於改革,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帶來藝術的繁榮。

維也納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登上城西的阿爾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東麵對多瑙河盆地,可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北麵寬闊的草地宛如一塊特大綠色絨氈,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間。房屋順山勢而建,重樓連宇,層次分明。登高遠望,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

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頂,高138米。第二環形路外為外層,市西有幽雅的公園,美麗的別墅以及其他宮殿建築。在這眾多的宮殿中,以位於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龍宮最引人注目,這是奧地利曆史上繁榮時期的一個遺跡。

人們說,維也納不像世界上其他名城那樣可以用文字來描繪,它的美隻能用樂曲和歌聲來表達。維也納最受世人青睞的,是它的音樂的神奇的力量。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莫紮特、舒伯特、海頓、約翰·施特勞斯這些世界音樂大師的名字,都與維也納分不開。維也納還是著名的《華爾茲》(圓舞曲)的故鄉、歐洲著名的古典音樂的誕生地。在18世紀,這裏是歐洲古典音樂——“維也納樂派”的中心,19世紀又成為舞蹈音樂的主要發祥地。

在維也納市區到處可見一座座造型逼真、藝術價值極高的音樂家雕像。城市的許多街道、公園、劇院、會議廳都是以這些著名的音樂家的名字命名的。在內環路的路旁,是音樂大師們雕像集中的地方。這裏的公園矗立著約翰·施特勞斯的雕像。

他因為創作三拍的圓舞曲《華爾茲》而聞名於世,被稱為“華爾茲之王”。

音樂大師貝多芬的雕像矗立在內環城路一個廣場的中央。

貝多芬青年時從德國來到維也納,寫下了許許多多的名作。他在維也納期間創作的《英雄交響曲》(即《第三交響曲》),集中地反映了他憎恨暴政,追求自由民主的思想。音樂家海頓在這時創作了世界第一支交響樂;舒伯特一生隻有短暫的31年,但在這裏他卻創作了600多首歌曲,完成了古典音樂的最後階段,並且成為過渡到浪漫主義音樂的橋梁。他的許多著作歌曲,表達了對自然、對人類的浪漫主義感情。

大音樂家莫紮特在短暫的36年生涯中,有1/3的時間在維也納度過。莫紮特的石刻雕像在皇宮公園的中心,他正在苦苦地思索著,仿佛在捕捉一組奇妙的音符。他的許多著名的歌劇如《魔笛》《費加羅的婚禮》《皇宮的誘逃》等都是在維也納寫成的。

作為音樂名城,到1984年為止,維也納已有28家歌劇院、70家電影院,各式各樣的音樂廳遍及全城。坐落在內環城路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建於1869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是座古羅馬式的宏偉建築。二戰中曾毀於炮火之下,戰後又按原樣重新修複,於1955年11月正式開放,每年的除夕之夜,要在這裏舉行隆重的音樂晚會。奧地利國家元首和政府重要官員及重要國賓均要出席,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的多瑙河》是最受歡迎的節目。

除紐約和日內瓦外,維也納是第三個聯合國城市。1979年建成的維也納國際中心,又稱“聯合國城”,氣勢雄偉,為許多聯合國機構的所在地。

聯合國城的會議大廳宏偉壯觀,主要大廳設有座位400個,整個建築群共有9個會議廳,同時開放可供1600人開會。

廳中有同聲傳譯設備,能使9個會議廳同時聽到聯合國6種官方語言(漢、英、法、俄、阿拉伯、西班牙語)的翻譯,如果需要,還可以增加兩個語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