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閣自古以來就有仙境之稱,與黃鶴樓、嶽陽樓和滕王閣齊名,被稱為“中國四大名樓”之一。蓬萊閣前身是海神廟。北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當地郡守將廟移到西側,興建了蓬萊閣,經過明朝重建和清代重建,顯得更加宏偉壯觀了。蓬萊閣麵臨渤海,閣前鬆柏蒼翠,繁花似錦,青綠之中隱隱現出丹增碧瓦,令人心曠神怡。建築麵積大約32000多平方米,包括呂祖殿、三清殿、蓬萊閣、天後宮、龍王宮和彌陀寺共六大建築,亭台樓閣高低錯落,有韻有致,是一個布局巧妙,風格獨具而渾然天成的古建築群。
主體建築蓬萊閣雙層歇山並繞以回廊,上懸清代書法家鐵保手書的金字匾額,給人渾厚凝重之中不失明媚亮麗之感。登閣環顧,神山秀水盡收眼底。由於地理環境得天獨厚,這裏不僅一年四季景色有異,就連一天之間也變幻無窮。清晨,站在觀瀾亭上看紅日初升,霞光萬道,蔚為壯觀;黃昏,漫步蓬萊閣下賞晚潮萬頃,富有詩情畫意。世傳蓬萊有十處仙景,“海市蜃樓”為一奇觀。每年春夏之交和夏秋之交,空晴海靜的日子,時有海市出現,海上劈麵立起一片山巒,或奇峰突起,或瓊樓迭現,時分時聚,縹緲難測,不由人不心醉神迷。虛幻的瓊樓玉宇為古老的“蓬萊仙境”增添了神奇的色彩,千百年來,慕名而至的文人墨客絡繹不絕,雖然大飽眼福的人不過十之一二,卻留存了觀海述景的題刻二百餘石。近代愛國將領馮玉祥也為此題寫了“碧海丹心”四個遒勁有力的鮮紅大字。
蓬萊閣坐落在蓬萊城西北丹崖山上,因為它獨特的臨海美景吸引了眾多遊人。八仙過海的神話也發生在這兒。蓬萊閣是八仙在凡間的最後一站,在漂洋過海前的最後時刻,各具神通而又極富人情味的八仙曾登上高閣,懷著為人間種種悲喜而憂歡的心情,把酒臨風,細細辨認這故園的山山水水。但見碧海相連,雲煙繚繞,殿閣淩空,真不愧為“人間仙境”。
相傳,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聽信方士之言,深信人可以長生不老,自己可以永遠地主宰這個世界,他曾經東遊海上,尋找神山,搜求“不死之藥”,然而“終無有驗”。可是他始終都不死心,又派方士徐福領數千童男童女從登州乘船入渤海,希望出現奇跡。徐福他們在海上漂流了很久,依然沒找到所謂的仙藥,就連仙山也毫無影蹤。可能又因為給養不足,很多孩子死去,剩下的也一個個麵黃肌瘦,可是因為沒有找到長生不死藥,他們不敢回去見始皇。正在彷徨愁苦之際,有一天黎明,突然遠方有陸地的輪廓在晨霧中忽隱忽現,幸存的人們以為是傳說中的仙山,高興得歡呼起來,駛近一看,哪裏是什麼仙山,這分明隻是一片荒涼的島嶼。不過好歹有了個歇腳的地方,徐福帶著孩子們搭棚蓋房,開荒耕地……就這樣長久地居住下來了,後來人口漸漸繁衍增多,形成了自己的語言和文化,一個美麗的國度——扶桑也展現出它的雛形,扶桑也就是今天的日本,傳說雖然詭異怪誕,靠人們想象而流傳的成分不少,但近年來,的確有不少日本人前往山東尋根,不知是否也從另一個側麵反映了它的真實性。
知識鏈接
蓬萊十景:仙閣淩空漏天滴潤銅井金波萬斛珠磯日出扶桑漁梁歌釣獅洞煙雲神山現市晚潮新月萬裏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