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和五鳳樓

位於北京城正中心的天安門是明清兩代皇城的正門,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當時,僅是一座三層樓式的木坊。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為寬九楹、深五楹的重簷歇山式頂樓,更名為天安門。天安門的主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重簷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巍峨城樓,東西麵闊九楹,南北進深五間,取“九五”之數,象征皇帝的尊嚴。正麵有36扇菱花格式的門窗。城樓基座周圍有漢白玉欄杆、欄板,雕刻著蓮花寶瓶圖案。城樓內所用木材大部分是楠木,60根紅漆巨柱排列整齊,柱頂上有藻井與梁枋,繪有金龍吉祥彩畫和團龍圖案。地麵鋪的全是金磚,麵積約2000平方米。屋頂的正脊與垂脊上裝飾著螭吻、仙人、走獸。下層是高13米的朱紅色城台,四周環繞琉璃瓦封頂的矮牆,下部是1.59米高的雕刻精美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城台的總麵積達4800平方米,東西兩側各有一條長達百級供上下城樓用的梯道,俗稱馬道。還有5個拱形門洞,中間的門洞最大,高8.82米,寬5.25米,唯有皇帝可以進出。城樓前有外金水河,河上飛架7座漢白玉雕欄石橋,中間一座最寬闊的稱“禦路橋”,專為皇帝而設;禦路橋兩旁有宗室親王過往的“王公橋”;王公橋左右的“品級橋”是供三品以上的官員行走的;四品以下的官員和兵弁、夫役隻能走“公生橋”,公生橋架在太廟(勞動人民文化宮)和社稷壇(中山公園)門前。5座內金水橋除有類似嚴格的等級規定外,還表示“萬方來朝”之意。金水河兩岸有兩對威風凜凜的石獅及兩座連同須彌座高為9.57米的華表。石獅係明代永樂年間原物,距今已有500多年。石獅後麵兩邊設有紅色觀禮台,台前東西各築花壇,遊人們常在這裏駐足觀景。華表上滿刻著盤龍與雲朵,巨柱頂端加上了雲板、承露盤並蹲坐著石獸,此獸有注視皇帝出入之意,因此人們把前華表上兩隻背北麵南的石獸叫“望君歸”;把後華表上兩隻背南麵北的石獸稱“望君出”。

天安門隻有皇帝可以出入,而且隻能出入喜事,嚴令禁止出入喪事。明、清兩代皇帝在此頒發詔令的儀式稱“金風頒詔”。皇帝每逢冬至去天壇祭天、夏至到地壇祭地,孟春到先農壇祈壇耕田,以及皇帝大婚或出兵親征,都要從天安門通過,中舉的皇榜也是從天安門捧出的。城門前橫跨著一條與故宮內相通的小河叫金水河,河上有漢白玉石雕成的金水橋。

天安門雄偉壯麗,現在它是中國人民心中的聖地。從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起,一個嶄新的共和國便出現在世界的東方。廣闊的天安門廣場,布局嚴整,氣魄宏偉,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廣場。如今,天安門城樓已對外開放,遊人可購票就可以登上城樓。一年四季,來此遊覽的中外遊客連綿不絕,人們在這裏覓古探奇,盡情觀賞,享受這皇城中的閑情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