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腳下的懸空寺自建成以來,一直被列為北嶽恒山的第一奇觀。懸空寺創建於北魏後期(大約為公元471—523年),距今已經有1400多個年頭。現存建築是明、清兩代修建後的遺物。

懸空寺建在翠屏山一道絕壁的半山腰,上載危岩,下臨深穀,傍雀暫棲,淩空拔飛,被認為是恒山十八景之冠。就像詩人描繪的那樣:“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道設雲中。”隔著山穀遠遠望去,懸空寺就像一隻玲瓏剔透,振翅欲翔的雛鳳,美麗而清新;站在穀底仰視,它又恰似一道瑰麗的彩虹,閃爍在白霧蒙蒙的天際。這寺,在粗獷的燕北大山對比之下,顯得纖巧而文靜,宛若一座精致的七彩浮雕,然而,它又是那樣地具有感人的力量,隻要看上一眼,哪怕隻是一瞥,都會使人感受到一種力的衝擊,一種巧的震撼。

鑲嵌在萬仞峭壁之間的懸空寺為木質結構,根據力學原理,三層簷歇的兩座山頂殿間都是半括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高低錯落,參差有致,可謂匠心獨運。寺背西麵東,南北危樓對峙,共有殿宇樓閣四十餘間。上下有螺旋式樓梯相通,走在木梯上,前人似踩在後人的頭頂。中心閣與邊閣之間搭有棧道,一踩上去就“吱吱”作響。透過木板的縫隙便能望見深穀,比過黃山天都峰的鯽魚背更令人魂飛魄散。

懸空寺內有很多塑像,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雕像多達80尊。三聖殿內的釋迦、韋馱、天女等塑像,形體豐滿,神態感人,是懸空寺內彩塑中的佼佼者。曆代名人遊曆於此的題詠也多鐫刻在壁間。如此荒僻的地方竟有如此瑰麗的建築,經受了上千年雨雪風霜而不朽的懸空寺,不能不說是世界建築史上一個“公輸天巧”般的奇跡之作。更為特殊的是地處懸空寺最高層的三教殿內,釋迦牟尼、老子、孔子的塑像共居一室,耐人尋味。佛教、道教、儒教始祖同居一室,確不多見。

關於懸空寺的由來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古時候,恒山腳下的山莊村落裏,很多人都會趁著農閑時進山采藥,補貼家用。

一天,四個很要好的藥農相約一同去深山采藥。其中一個叫大牛的說:“翠屏山的絕壁上有一個大石耳,分量不在百斤以下,我們去把它采下來怎麼樣?”他們來到翠屏山下,仰頭看見那大石耳高高地生長在峭壁上,被豔陽照耀得如同一朵紫金色的雲彩,還隨著風兒顫動。他們激動地攀上峰頂,釘好“生死樁”,大牛自告奮勇,飛身溜下懸崖向那罕見的大石耳滑去,當四十餘丈的繩索就要放完時,大牛已來到石耳邊。可是,大牛卻突然砍斷繩索,墜向萬丈深穀去了。其餘三人看到這情形,都驚呆了,好半晌才回過神來,下到深穀去尋找肯定已摔得血肉模糊的大牛的屍體。奇怪的是,怎麼找也找不見。疑惑之際,隻聽得前方的高岩之上有人喊:“我在這裏!”定睛一看,果然是大牛!大家又驚又喜,忙奔過去連聲問他是怎麼回事。大牛說:“我剛一摸到石耳,就發現繩索變成了一條可怕的大蟒蛇,我揮刀斬蛇,人卻直往下落,我當時已嚇得昏昏沉沉,仿佛覺得被什麼托起來,還聽到一個聲音說:‘記住,不要去采那石耳!’就什麼也不知道了。我剛才醒來,發現落到這裏,又看見你們,便喊了起來。”大家驚詫極了,抬頭望望,那石耳仍在山風中搖曳。

大牛的奇遇一下子傳開了,許多人都想去摸一摸那神奇的大石耳,可又懼怕那艱險的懸崖。後來,不知是哪天,深山裏來了一隊工匠,他們用朝霞抹紅梁柱,用草木染綠欄杆,用小花的色彩描繪出許多圖案,人們發現圍繞著神奇的石耳,峭壁上出現了一座上不摩天下不接地的“懸空寺”。

知識鏈接

前人介紹懸空寺,概括為:“麵對恒山,背倚翠屏;上載危岩,下臨深穀;鑿石為基,就岩起屋;結構驚險,造型奇特。”

山西省五台山縣城東北32千米的佛光山山腰,建有一座寺院,名曰佛光寺,這裏距離台懷鎮30多千米。整個寺院依山布局,東南北三麵有峰巒環抱,隻有西向朗闊,所以寺門和正殿都是麵西的。寺門內的庭院很寬闊,大部荒禿,地勢陡起處築有一高台,約高12米,大殿居於高台之上,俯臨庭院,氣勢不凡。據史書記載,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間(公元471年—公元499年)曾路過這裏,看到一團佛光,於是下令鼎新寺院,名為“佛光寺”。可是到了唐代,武宗大滅佛教,佛光寺被毀為一片廢墟。現存的東大殿,則是唐宣宗大中十年(公元856年)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