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橫臥在丁固達拉山的金塔,以它那端莊和華貴向全世界顯示出古代建築藝術的永不衰竭的光輝,以它那挺拔向上的形象矗立在古老建築的叢林中。

世界上最奇異的佛教塔廟當數印度尼西亞爪哇的婆羅浮屠。它位於中爪哇省馬格朗縣的克杜山穀裏,豎立在周圍的叢林樹冠之上,猶如一個巨大的花式冰蛋糕,是印度尼西亞的佛教建築和雕刻最傑出的代表。婆羅浮屠的梵文意思就是“山丘上的佛寺”,它的周圍另有四座火山。婆羅浮屠一直被人們稱為“南半球最大、最古老和最壯觀的古跡”,其工程之浩大,建築之壯觀,可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以及柬埔寨的吳哥古跡相媲美,被世人譽為古代東方的四大奇跡。

塔廟是夏連特拉王朝的佛教統治者於公元8世紀~公元9世紀興建的。公元800年的時候,夏連特拉王國就曾在現在印度尼西亞中部興建了許多佛塔,其中最有名的要數都城日惹近郊的“婆羅浮屠”了。但是,這個神奇的建築也曾一度被湮沒。

相傳,15世紀後,爪哇佛教逐漸衰微,另一種教的勢力卻大增,並伸展至東南亞。由於這兩種宗教的教義不同,所以互相抵觸,還時常有爭戰事件發生。當時的佛教僧侶和信徒們害怕他人破壞“婆羅浮屠”這一曠世之寶,在城中各處貼出告示尋求能解決這一難題的計策。然而,整整過了9天9夜,沒有一個敢於揭榜的人。“天意啊!這是上天的意旨,我們無法違抗。”城中的人們慨歎著,卻還是忍不住要去請教大廟中最具名望的法師。老法師架起祭壇,就著月朗星稀的夜幕作法掐算天意,正在這時,遠方一顆閃亮的流星劃過夜空,倏然墜落,他看到這樣的凶兆,隻好無可奈何地歎口氣,搖了搖頭,撫著銀白的長須飄然而逝。果然,不多久,就在流星墜落的方向,一口火山突然噴發,紅熱的岩漿緩緩地流過來,終於,火山灰把這座婆羅浮屠完全掩埋。幸存的人們雖然頗感惋惜,卻仍感欣慰,因為這寶塔終於不會遭到洗劫了。

在地底下沉寂了四百多年以後,直到19世紀初,婆羅浮屠才得以重見天日,又過了整整一個世紀的修繕,它才重新放射出瑰麗的佛教藝術的光輝。婆羅浮屠的意思是“山丘上的佛塔”,也被稱為“千佛壇”,屬佛教東南亞分支建築文化。壇為實心,由30萬塊石頭緊緊砌合而成,最大一塊的竟重達1噸多。它的外形是呈階梯狀的錐體,總高35米,共分九層。塔基是一個邊長為110米的四方形的台,下麵六層為折角方形,象征茫茫大地;上麵三層變為柔潤的圓形,象征著恢弘廣宇。底部四周有石級道直通而上。上麵三層圓台基上還設有許多小塔(其中第七層32座,第八層24座,第九層16座)共72座環繞大塔,這些小塔上都刻有一個個透光的孔洞,形似竹簍,所以又有人叫這個婆羅浮屠為“爪哇佛簍”。錐體的頂端是一個大佛塔,直徑約有10米,與我國北京的妙應寺白塔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石塔每層都設有回廊,左右壁麵上均刻有精美的浮雕,內容有《佛傳》《本生事》《華嚴五十三參之圖》等故事,一幅接一幅,好像一本綿延不絕叫人不忍釋卷的連環畫,不僅情節引人,就連形象也是那麼逼真,更不用提它的雕刻技法有多麼細膩動人了。全塔兩千多麵浮雕,是佛教藝術中的珍品,更是世界聞名的石刻藝術寶庫,有“石塊上的史詩”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