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東起河北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長達12000餘裏,號稱“萬裏長城”。
據美國一家報紙報道,美國第一個登上月球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說,在太空,肉眼隻能辨認地球上兩項工程,一項是荷蘭的圍堤大壩,另一項就是中國的萬裏長城。
萬裏長城,雄偉壯觀,它是古代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個世界建築奇跡,也是中國人聳立在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偉大豐碑。
萬裏長城!僅聞其名,就足以想象其無與倫比的偉大。它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建築,是地球上最壯觀的地理景觀,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象征。言之萬裏,豈止萬裏,僅明代長城,東起山海關,西到嘉峪關,就有12700多裏(6350千米)。“秦長城”也超過萬裏,“漢長城”更達到兩萬裏。三個朝代的總長計達五萬裏。如果把曆代的長城長度都加起來,那將更驚人了,達十萬裏之巨!比概念上的“萬裏長城”要長10倍,繞赤道一周也綽綽有餘!無怪乎宇航員到了離地球38萬千米的月球上,還能夠看到它的雄姿。
一位外國朋友寫道:“中國長城,我從小就十分向往,現在我親眼看到了,它的偉大超過我想象中的一百倍!”
“萬裏長城”的取名,最早始於秦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六諸侯國統一中國,為防備北方匈奴貴族的入侵,遂下令以原燕、趙、秦三國在北方所建的長城為基礎,大規模地修築長城,把長城連為一線,從此“萬裏長城”一名始傳人間。萬裏長城雖源於秦代,但最早的長城在春秋(公元前7世紀)已有。楚國的長城,據考是我國最早的長城,當時謂之“方城”,此城長數百餘裏,齊楚相爭時顯示過很大禦敵作用。諸侯國齊、中山國、魏、鄭、韓、秦、燕、趙等國,也都各有自己的長城。隻是由於各國長城較短,不能稱為“萬裏長城”。秦統一六國後,除北方長城尚保留外,中原和東部各國的長城通通被拆除。2000多年來,各朝代也有修長城的。其中,漢長城還分內外兩重。一條向西,一直到達新疆鹽澤(羅布泊),東達遼東,長度超過1萬千米。目前的長城,大多數為明代所修。從鴨綠江口到嘉峪關,長12700多裏。其中居庸關、八達嶺處的長城,高大堅固,是保存最完好的地段之一。牆身平均高78米,厚約6~7米,下寬上窄,牆基平均寬65米,牆頂平均寬58米,可容五馬並騎或10人並行。山海關是萬裏長城東部的第一座軍事要塞(1381年建),地勢險要,雄偉壯觀,被稱為“天下第一關”。萬裏長城的西端的嘉峪關,居高憑險,號稱“天下雄關”。由於萬裏長城工程雄偉無匹,又被人們譽為世界奇跡。
這些曆史上的巨大工程,所使用的人力是非常驚人的。你隻要登上居庸關和八達嶺,看一看那如長龍一樣蜿蜒曲折於崇山峻嶺之間的長城的時候,你就會很自然地想到:這如此巨大的土石工程,古代勞動人民不知為它付出了多少辛勤的勞動,流出了多少血汗。有許多人都喪身在長城腳下、邊塞邊關。其中以“孟薑女哭長城”的民間故事流傳最廣。它反映了在秦朝封建君主專製的統治下,修築長城這樣巨大的工程,主要是采用強製手段,使用大批的勞動人民,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勞動,以及勞動人民為修長城付出了多麼沉重的代價。
古時候修築長城的地段,不是深穀高山,就是荒漠草原,自然環境對施工和運輸來說,是極其困難的。像八達嶺長城上,有的砌牆的石塊長達3米,有2000多斤重,山又陡,當時的條件要把千斤以上的大石塊、石灰等運輸上去,是多麼艱巨的工程啊!但是我國古代聰明的工匠們,巧妙地利用了地理環境進行施工。隻要是在山脊的地方,就利用高崗作為基礎,在高崗岩石的外麵包砌石塊,築成城牆、敵台等。這樣即達到了控製險關要道的目的,同時又節省了大量的土石材料,還使得施工更易於進行。在河岸邊和低穀邊,工匠們也是利用當地的陡坎和山崖,依勢而築建,因此雖然內部看起來沒多高,但是從外麵看上去,則非常的險峻了。
長城總的布局,不管是漢代以前或以後,都是依山脊、河流等險要地形修築的。而且在重要的設防地區和特別險要的地方,長城有的段落還分出支叉,形成內長城和外長城,在十分險要的關塞,修成雙重以至多重的城牆,層層設防。例如,明長城大體有三道,第一道叫外邊,這條長城就是前麵提到的,西起嘉峪關,東到山海關。它是最前邊的一道長城,屬於前線。第二道叫內邊,這道長城起源於山西西北部的偏關,然後向東過雁門關、平型關,經北京房山、昌平、居庸關,再向東到延慶縣內與外邊長城相接。八達嶺長城就位於內邊長城上。第三道叫內三關,自北京居庸關起,經河北平原進入太行山的重要關口——紫荊關、倒馬關,止於井陘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