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在構造上是由四個部分組成的。即城牆、敵台、關口和烽火台。城牆是長城的主體,它迤邐萬裏如巨龍般穿過黃土高原、沙漠荒原、大山高嶺、河穀小溪直奔大海。敵台就是在城牆上每隔30~6100米,建起一個凸起的台子,樣子很像碉堡樓,分上、下兩層。上層用來射擊和守望,下層有許多磚砌的小房間,可容10多個住宿守衛。

關口一般都設在山勢險峻或軍事要衝地帶。如世界聞名的山海關、居庸關、嘉峪關等。其中山海關號稱“天下第一關”,是華北、中原通向東北的咽喉要道。

長城除了上述設置之外,在沿線還修建了無數供傳遞軍情用的烽火台。烽火台是一個單獨的高台,一般都建在較高的山頂上。有的設在長城外麵,有的建在長城內側。兩座烽火台之間的距離常常不超出3華裏。每個烽火台上必須有一個人輪班守望。一旦發現敵情,夜間以火光為號,叫做“燃烽”。白天發現敵人,則燒冒煙的柴草或狼煙,叫做“燧”。所以烽火台總稱“烽燧”。據說,用狼煙作燧,點燃的煙能直衝雲霄,黑而直,很遠的地方也能望得見,所以烽火台也稱狼煙台。到了明代,由於軍工技術的進步,點烽火時,往往還加硫磺、硝石等助燃物,燃煙時,還同時鳴炮,以數目多少來區別敵人的多寡。例如在明代成化年間(1466年),就是這樣規定的,敵兵百餘人時,燃一煙放一炮;五百人時,舉放二煙二炮;千人以上,放三煙三炮;五千人以上,舉放四煙四炮,萬人以上,則舉放五煙五炮等。當時依此法傳遞軍情,即使遠在千裏之外,也可以在若幹小時之內得到消息,不但較迅速,而且較準確。

萬裏長城的關城很多,它們大都選擇在地勢險要的重要地段。許多都成為一份寶貴的建築遺產。1961年,國務院已將山海關、居庸關、八達嶺和嘉峪關等處重要的長城地段,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我國人民的驕傲。

偉大的萬裏長城,在我國古代軍事上起著極其重要的防禦作用,對保障北方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中原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及邊境的安定,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當然,如果從現代化的作戰條件來看,用長城來對付飛機、大炮、火箭,實在是起不了多大的防禦作用。但是當古代人們還是用刀槍、弓箭和戈矛進行戰爭時,這些高大的城牆和關隘對於我方的防禦和守備,就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可以居高臨下,據城自守。特別是古代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都非常剽悍,這高大堅固的城牆,常能有效地阻止精良騎兵的進攻。正因為如此,在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裏,各個朝代都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修築萬裏長城。

明長城還是中國的一條重要人文地理界線,即我國曆史上農業區和牧業區的分界線;東段大體又是中國農作物的複種北界;也為冬小麥和春小麥的分界;全國農業發展綱要還曾把長城列為中國南北三大地理界線之一。

長城是中國封建社會時期,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的產物,曆來對築長城褒貶不一,然而無可否認,長城對保護城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發展北方地區的經濟文化,促進中西方陸上交通都起過一定曆史作用。

八達嶺長城八達領長城位於北京延慶縣,是開放最早的一段長城,城牆全長3741米,八達嶺長城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所以此段長城修築工程非常宏大,城牆高大堅固,敵樓密集。城牆隨著山峰的走勢,蜿蜒起伏,如巨龍盤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