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朝皇宮——故宮,坐落於北京城內中部。明清時稱紫禁城,1925年始稱故宮。
故宮始建於1406年,1420年竣工。營建期間動用工匠約10萬,民工約100萬。1421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朱棣(年號永樂)將都城由江蘇南京遷到北京。從此共有24位皇帝在這裏執政,統治全國近500年。1911年清朝被推翻後,末代皇帝溥儀仍在內宮住了一段時間。
故宮現存明代建築90餘座,基本保持了明初原有的格局。整個故宮(紫禁城以內)占地72萬平方米,現存建築980餘座,房屋8700多間,建築麵積15萬平方米,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群。
故宮建築講究權衡比例主次分明的封建等級製度,嚴格保持對稱布局,依建築功能的不同,造成多種多樣的空間組合形式,在總體的和諧中富有節奏的變化。它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代表了中國古代建築工程技術的最高水平,在世界建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故宮總體布局為體現封建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建築上充分比附“宮城居中,左祖右社,麵朝後市”及“三朝”、“五門”和“前朝後寢”的古製,以南北為中軸線,采取嚴格對稱的院落式布局,按使用功能分區,依用途和重要程度有節奏、有等差地安排建築群的體量和空間。太廟和社稷壇在宮城左右。太和殿前有五重門。宮城內分外朝和內廷兩區。外朝在前部,主要有中軸線上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左右的文華殿、武英殿等;內廷在後部,主要有中軸線上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禦花園及左右的東六宮、西六宮和外東、西路殿宇等。
乾清宮是皇帝的寢宮。宮內設有寶座,掛有對聯匾額。匾額上寫著“正大光明”四個大字。清朝從雍正皇帝開始,生前不公開立太子,把寫好的傳位詔書放在“正大光明”匾額的後麵,等皇帝死後再打開,宣布傳位給誰。
坤寧宮是皇後的寢宮。到清代時,改為祭神和皇帝結婚的地方。
交泰殿是後建小殿。這是皇後過生日接見朝賀的地方。現在這裏陳列著25顆皇帝的玉璽、金印。
乾清宮、坤寧宮、交泰殿總稱“後三宮”。後三宮的彩畫圖案的明顯變化是,鳳凰圖案逐漸增加,其中有雙鳳朝陽、龍鳳呈祥、飛鳳、舞鳳、鳳凰牡丹等圖案。
內廷的兩側是嬪妃們的住所,稱為東西六宮。東六宮之東為外東路,有寧壽宮,是清代乾隆皇帝準備退位後當太上皇時居住的地方,建築別具一格,花園精妙,俗稱為乾隆花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