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高建築物之一——亞曆山大燈塔

提起埃及,人們的腦海裏立即會浮現出那巍峨的胡夫大金字塔,然而,知道埃及在古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中獨占兩名,除金字塔外,在距開羅以北20多千米的亞曆山大城還有一座氣勢磅礴的燈塔。殊不知這座燈塔僅比胡夫金字塔低約10米,是古代世界第二座最高的建築物,而且,那時候它的名聲甚至遠遠超過了金字塔呢?

公元前332年,血氣方剛的希臘馬其頓亞曆山大大帝,在東征途中占領埃及。他在前往埃及西部錫瓦綠洲朝拜阿蒙神時,途經地中海海濱的拉庫台通村,看中了這兒的地理位置,下令以他的名字在此建立一座城市。到托勒密一世(公元前305—前283年)時,這座默默無聞的小村一躍成為繁華的大都市、東西方貿易的集散地、地中海最大的海港。由於對外商品交換發達,船隻來往頻繁,迫切需要有一座燈塔來指引船隻靠岸進港。古代這一奇跡就這樣應運而生。

關於這座燈塔,曆代旅行家和史學家雖有所記載,但均不完整。生於安達魯斯(今西班牙南部)的阿拉伯史學家伊本·謝赫(公元1132—1207年)於1165年訪問了亞曆山大,寫成《艾列夫巴》(意為“入門”)一書,較詳盡地描述了燈塔。1909年,德國工程師特裏希根據各種文獻繪製了燈塔的複原圖。這兩份資料成為我們今天了解燈塔的主要依據。

距亞曆山大海岸約1000米的地中海中,有一座與陸地相平行的小島,名叫法羅斯。據考證,遠古時它曾是大陸的一部分,島長2600米,寬400~500米。島的東端為一整塊長230米,寬200米的巨石。托勒密一世時,修築了一座全長為1300米的人工橋,把大陸與小島連接起來,成“工”字形東、西兩港,東港為主要出入大港,大約在橋建成後便在上述岩石上修建燈塔,到托勒密二世初期(公元前280—前278年)正式使用。

塔由四部分組成。下層高60米,底部呈正方形,由底往上逐漸縮小。它有十幾層,300多個房間,供管理人員和衛兵居住,並作存放物資器材的倉庫。它的頂部為平台,四角豎有海神波西頓的巨大青銅雕像。平台下麵,正門上方鐫刻著建築師的一行題詞:生於開俄斯的台克西凡斯之子——蘇恩特拉圖斯以海員的名義敬獻給兩位救世神。第二部分為八邊柱狀的建築,高30米。第三部分為圓柱形,高15米,8根花崗石柱支撐著8米高的穹窿狀圓頂,它是夜間導航的燈室。再往上便是海神波西頓的立像。塔身高120米,加上塔基整個高度約135米。塔內有螺旋形石級通燈室,塔外有升降的吊車往上輸送燃料。整個燈塔由石灰石砌成,柱用花崗石,有些部分飾以大理石和青銅。

確切的導航方法,未見記載。一說那矗立於岸的高大塔體,成為亞曆山大港的標誌,船隻駛近海岸五六十千米時就能發現它。另一說,燈室內裝有透明的水晶石或玻璃鏡,其作用類似今日的望遠鏡,能遠眺接近海岸的船舶;有人甚至稱此鏡為“魔鏡”,說它的光芒可射到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它照到哪條船,哪條船就會立即燃燒起來。

隨著各國商船的不斷來往,亞曆山大燈塔之名傳播到非、亞、歐洲許多港口和地方。歐洲各國語言中“燈塔”一詞,即為法羅斯島名的音譯。早在13世紀,我國南宋著名地理學家趙汝適,可能是根據海員們的傳聞,在其所著的《諸蕃誌》(約成書於1225年)中記述了這座燈塔的情況,但不確切。

公元700年,亞曆山大發生地震,燈室和波西頓塑像塌毀。關於此事,傳說東羅馬帝國一位皇帝企圖攻打亞曆山大,但懼怕其船隊被燈塔照見,於是派人向哈裏發進言,謊說塔底藏有亞曆山大大帝的遺物和珍寶。哈裏發中計下令拆塔,但是在黎民百姓的強烈反對下,拆到燈室時便停止了。880年,燈塔修複。1100年,燈塔再次遭強地震的浩劫,隻剩底層。燈塔失去了作用,成為瞭望台,在平台上修起一座清真寺。1301年和1435年,經過兩次地震,塔全毀。

1477年,卡特巴素丹王巡視亞曆山大,見燈塔的石塊狼藉於地,為預防土耳其入侵,他命在燈塔的原址上,利用原有石塊,修築一座城堡。1480年,城堡落成,取名卡特巴。城堡四周築高牆屯兵把守,為亞曆山大海防要塞。此後,城堡幾經滄桑,多次修繕。到1966年,它被開辟為埃及航海博物館,展出繪畫、模型、實物等,介紹埃及的造船業和航海史。為了發展旅遊事業,城堡的廣場上不時舉行文藝演出和紀念活動。由於受到海風的侵蝕,城堡的石塊風化嚴重。為保護這一重要古跡,決定再次修葺,並撤出四周的駐軍,使它向國內外遊客全麵開放。

亞曆山大大帝簡介亞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公元前323年)是古代世界最著名的征服者。他於公元前356年出生在馬其頓首都佩拉市。父親是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的確是位遠見卓識、才華非凡的人。腓力二世擴充、整編了馬其頓軍隊,使其成為一支最有戰鬥力的隊伍。他最先揮師北上,征服了希臘以北一帶地區;隨即又揮師南下,征服了希臘大部分地區;隨之建立了希臘城邦聯合政府,他自己任政府首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