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自由神像的草圖設計完成,巴托爾迪便開始全心全意地投入雕塑工作。他曾去過美國旅行,爭取美國人對塑像計劃的支持,但美國人遲遲沒有意識到這一禮品的珍貴。直到1876年巴托爾迪參加在費城舉行的慶祝獨立100周年博覽會時,為了引起公眾的注意,便把自由女神執火炬的手在博覽會上展出,才引起一場轟動。擺在人們麵前的這隻手僅食指就長達244米,直徑1米多,指甲厚25厘米,火炬的邊沿上可以站12個人。於是這件幾天前還鮮為人知的雕塑品頓時身價百倍,成為美國人人渴望欣賞的藝術珍品。不久,美國國會便通過決議,正式批準總統提出接受女神像的請求,同時確定貝德羅島為建立女神像的地點。

1884年7月6日,自由像正式贈送給美國,同年8月5日,自由神像底座奠基工程動工。1886年初,75名工人爬上高高的腳手架,用30萬隻鉚釘把自由神像約100塊零件釘到它的骨架上。10月中旬,自由神像的建立終於全部完工。10月28日,美國總統親自參加自由神像揭幕典禮並發表了講話。無數群眾簇擁在神像周圍,懷著激動的心情企首仰望著自由女神像第一次露出她莊嚴的麵容。

巴托爾迪由於他的卓越功績而當選為紐約市榮譽市民和法國榮譽勳團指揮級團員。他於1904年10月5日在巴黎逝世,但他所塑造的自由神像永遠表達著人民對自由的熱愛和向往。

自由女神像的意義1942年美國政府做出決定,將自由女神像列為美國國家級文物。一個多世紀以來,聳立在自由島上的自由女神銅像已成為美利堅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誼的象征,永遠表達著美國人民爭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

華盛頓的中心——國會大廈

規模宏偉的國會大廈是美國國會的辦公大樓,位於美國首都華盛頓市中心。這裏原是一處海拔25米左右的高地,因在其上修建了國會大廈,故名國會山,據說,美國政府曾明文規定,首都所有建築物的高度都不得超過國會大廈,因而;國會山便成了華盛頓市的最高點。在這裏可以俯視整個華盛頓;還規定,要以國會山為中心來劃分華盛頓市街區。

國會大廈始建於1793年9月。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親自破土,為國會大廈安放奠基石。1800年,部分建築開始使用。1814年,英美第二次戰爭時,英國軍隊一度攻占華盛頓,把國會大廈付之一炬。1819年重建,整個建築於1867年完成。其後又不斷修繕護建,直到1950年,才形成目前的規模。

國會大廈用白砂石和大理石砌築,由一個圓頂中央大廳和兩翼各有長廊相通的方型側廳組成。古羅馬式的主體建築長約21376米,寬10668米,高(包括自由神塑像)87米。1863年12月,大廈獨特的鐵鑄半圓形大屋頂上矗立起了一尊高達6米、重14985萬噸的青銅“自由女神塑像”。女神身著一襲長袍,左手拿著花環和盾牌,右手放在一柄寶劍上,頭戴一頂鷹冠,冠下有一排五角星。鷹和星皆為美國的標誌。

中央大廳寬敞明亮,金碧輝煌,可容納二三千人。大廳的正中間是華盛頓將軍的畫像,兩邊是自由女神和勝利女神,還有一群仙女。這些刻畫得細致精湛、栩栩如生的作品均出自100多年前意大利畫家之手。四周牆壁和圓穹形的天花板上都是巨幅的油畫和壁畫,記述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史實和重要曆史事件,還有林肯、傑弗遜等曆史名人的石雕像。大廈北側廳為參議院,南側廳為眾議院。參議院大會場後麵牆壁上懸掛著一麵碩大的美國國旗,旗前麵是議長的席位,再前麵是記錄席和發言席,美國總統在此宣讀國情谘文。從參議院通往眾議院的托廊兩旁,是意大利名畫家繪製的壁畫,把美國全國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組成圖案,堪稱傑作。再過去是雕像廳,或稱“星期六大廳”。原為眾議院會議廳。其中有幾十座巨型雕像,有銅塑、有石雕,或坐、或立,是美國各州在其曆任議員中,選擇兩個對當地的曆史有過貢獻的代表性人物,並不一定是名人,刻像排列於此,以存久遠。由雕像廳可到眾議院,其大會場的形製和參議院大體相似。兩院的小會議廳和國會辦公室,大大小小的房間加一起共達540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