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技術進步日新月異,新發明、新創造層出不窮,知識生產、知識傳播不斷加速,知識和人才成為社會發展進步的第一資源,知識經濟、創意產業成為重要經濟形態,創新能力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因素。重視和加強學習,倡導建設學習型社會與學習型組織蔚然成風,已經成為一股世界潮流。
所謂學習型社會,就是指參與社會運行與創造的各類主體,始終保持不斷學習的狀態,始終以學習促進創新,淘汰陳舊與落後,保持開放與進取的社會動力的社會形態。
196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會議,著名教育家藍格朗以《論終生教育》為題作了學術報告,引起強烈反響。1968年,美國著名教育家赫欽斯在《學習社會》一書中提出“學習社會”的理念,他指出,學習社會除了指提供成年人不同階段的成人教育以外,更是一種以學習、以自我實現、個性發展為目標的社會。20世紀70年代,學習社會的提法引起廣泛重視。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國際教育委員會的報告:《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指出,教育和社會的關係正在發生變化,反映這一變化的概念,“我們稱之為學習化的社會”。從此,終身教育和學習型社會的理念就在國際社會迅速傳播開來,成為許多國家、地區、社會團體推進和實施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指導原則,成為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追求的一個重要目標。
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由學曆社會向學習型社會過渡的政策。1991年4月美國政府提出了教育發展的四大戰略,其中的兩大戰略就是“把美國變成人人學習之國”、“把社區變成大課堂”。之後,新加坡政府提出要建設“學習型政府”;日本提出把大阪建成“學習型城市”。1994年8月,西方七國首腦會議首次正式建議:“通過較好的教育和培訓,發展一種終身學習的文化,對人增加投資。”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羅馬、1997年3月在加拿大渥太華召開的兩次世界終身學習會議,都提出了“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的思想。
2001年5月,江澤民同誌代表中國政府在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能力建設高峰會議上明確提出了“構築終身教育體係,創建學習型社會”的口號,得到社會各界的響應。黨的十六大將“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麵發展”作為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2003年,胡錦濤同誌在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構建人人享有學習和成才機會的學習型社會,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應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必然要求,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麵的必然要求,是增強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將建設學習型社會作為改善民生、加快推進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全民終身教育體係是有效應對新時期國內國際各種機遇與挑戰、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是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國人民的共同願望。學習型社會建設業已成為事關國家和民族生存與發展、文明和進步的重大事業,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重要目標和重要內容,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落實“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