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學習型黨支部,充分發揮黨支部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作用,需要支部成員抓緊學習,不斷提高相關的基本技能。
第一,不斷在學習中提高判斷形勢的能力。科學發展觀既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又是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全麵發展必須長期堅持的根本方針。堅持推進科學發展,不斷促進社會和諧,首先要審時度勢,以寬廣的眼界觀察世界和未來。善於從時間和空間上對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要求和進程進行科學分析和判斷,能夠在錯綜複雜、撲朔迷離的發展變化中保持清醒頭腦,高瞻遠矚,正確把握時代發展的趨勢。既要善於運用辯證思維,透過表麵現象發現本質和關鍵,從大量信息中發現問題、捕捉目標,識別“勢”之真偽、優劣、利害;又要在遵循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發揮領導者的組織指揮才能,合理使用力量,巧妙駕馭形勢,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借勢而行,乘勢而上,順勢而為,變劣勢為優勢,憑“天時”、借“地利”、靠“人和”,以最佳的態勢爭取成功。
第二,不斷在學習中提高科學決策的能力。決策能力的強弱,判斷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著科學發展觀的落實程度和水平。推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是一個眾多要素相互影響、聯結互動的複雜過程,要通過堅持學習、深入思考,逐步明確以下若幹重大問題:“以人為本”,要求各項決策必須以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為最終目標,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讚成不讚成、答應不答應、高興不高興作為決策的前提、依據和衡量標準,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各項決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全麵發展”,就是要求決策目標、決策內容和決策效果不能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和經濟效益,而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麵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協調發展”,就是要求在決策過程中兼顧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各個環節,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人與自然以及國內外各方麵的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就是要求在製定和實施決策中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以保證一代接一代地永續發展。
【科學決策的程序】
1.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確定決策層次
決策必須圍繞一定的問題來展開。在一個分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層次的組織中,僅僅將問題提出來是不夠的,還必須在提出問題的基礎上對眾多的問題進行分析,以明確各個問題的性質,確定這些問題是涉及組織全局的戰略性問題,還是隻涉及局部的程序性問題。明確問題的性質是為了確定解決問題的決策層次,避免高層決策者被眾多的一般性問題所纏繞而影響對重大問題的決策。
2.明確目標
決策目標既是製定決策方案的依據,又是執行決策,評價決策執行效果的標準。決策目標也就是決策必須達到的水平。因而,決策目標必須定得合理可行。一項決策目標定得合理可行的標準應該是使該目標既能夠達到,但又必須要經過努力才能夠達到。目標定得太高,根本不切合實際,會使人望而卻步。目標定得太低,人們就可能認為唾手可得而感到無所作為,隨之喪失應有的壓力和積極性。
3.製定備選方案
實現同一個決策目標的方式或途徑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途徑和方式實現目標的效率也就不一樣。決策要求以費用最低,效率最高,收益最大的方式實現目標。這就要求對多種途徑和方式進行比較和選擇,所以決策的第三個程序就是在可以允許的程度內,將所有可能的備選方案都製訂出來。
4.評選、確定最優方案
對決策的備選方案進行比較評價,確定最優方案,是抉擇的關鍵環節。那麼,如何才能評選、確定一個最優方案呢?首先需要組織一個得力的評選方案的班子,對方案在各個方麵的合理性與科學性作出正確評價。其次要確定方案選擇標準。再次,評選方案工作一定要深入、認真、細致;評價方案不隻是依據評價指標從中選擇最高的,還必須詳細審查方案的可行性程度。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報告才是最重要的評選、確定依據,評價指標再高,如果不具備基本的現實可行性,也是毫無用處的。
5.組織決策實施
用現代決策理論觀點來看,決策不隻是一個簡單的方案選擇問題,它還包括決策的執行。因為決策正確與否、質量如何,不經過實踐的檢驗,是得不到真正的證明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而且,決策的目的也就是為了實施決策,以解決最初提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