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案例與啟示】(1 / 3)

*廣西賀州:創建“流動黨校”新載體

(中共賀州市八步區委員會組織部部長黎安源)

在開展農村黨員大培訓工作中,我們積極適應新時期農村黨員隊伍培訓需求的新特點,通過創辦“流動黨校”,對農村黨員進行全方位教育培訓,有效促進了農村黨員素質與能力的提高,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背景】

隨著社會化生產的不斷發展,廣大農村黨員對知識的需求呈現更高更精和多元化的態勢,這給我們的農村黨員教育培訓工作提出新的挑戰。但在當前的農村黨員教育培訓工作中還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區、鄉(鎮)兩級黨校作用發揮不夠。自2004年開始,區委黨校承擔了我區大規模幹部教育主體班的培訓任務。在培訓幹部上發揮了較大作用,但對農村黨員的專題培訓比較少。而鄉鎮黨校則隻是一個會議室加一塊牌子,主要通過“以會代訓”的形式,組織鄉鎮機關黨員幹部以及農村黨員幹部學習上級會議及文件精神。

二是培訓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部門相互之間配合不協調。區委黨校、農業局、林業局、教育局、科協等部門都有相應的培訓任務,培訓的對象、內容互有交叉。但在實際工作中基本上是各自為陣,單打獨鬥,沒有溝通配合,缺少一個牽頭抓總的部門。

三是教育培訓的內容缺乏針對性,教育培訓的方式方法創新不夠。目前的農村黨員幹部培訓,基本上還是為學理論而學理論,不能較好地把理論與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教育培訓內容比較單一,缺乏針對性,學員覺得枯燥無味,很難學到想學的東西。

四是培訓經費投入不足,教學管理跟不上。由於農村黨員教育培訓經費比較困難,學校的基礎設施和辦學條件相對落後,嚴重地影響了教育培訓的質量。針對以上存在的問題,如何適應新時期農村黨員隊伍培訓需求的新特點,加強農村黨員的教育培訓工作,提高農村黨員幹部整體素質,已成為當前我們農村黨員隊伍建設中必須思考的重要課題。在開展農村黨員大培訓工作中,我們因地製宜,以農村黨員教育培訓為重點,從區委辦、組織部、宣傳部、黨校和涉農部門等單位抽調理論專家、專職教師骨幹,成立了“流動黨校”,開展全方位農村黨員教育培訓,促進了農村黨員幹部素質與能力的提高,找到了一條開展農村黨員培訓工作的新路子。

【經過】

在以“流動黨校”為載體的大規模培訓農村黨員的工作中,我們抓住黨員對培訓的不同需求,不斷創新黨員培訓方式,促進教育培訓工作的縱深開展。

(一)圍繞“三個重點”,增強培訓的針對性。

在開展流動辦學、送教上門中,“流動黨校”緊緊圍繞“三個重點”開展教育培訓:一是以提高黨員幹部執政能力為重點,全麵培訓村級幹部。圍繞農村黨員培訓的目標任務,年初製定黨員電化教育工作計劃,“流動黨校”按計劃深入到各村開展政治理論、業務技能和科技法律等知識培訓,全麵提高各村領導班子和廣大村級幹部的執政能力和工作能力。二是以提高黨員教育覆蓋麵為重點,廣泛開展大規模培訓農村黨員活動。在開展大規模培訓農村黨員活動中,圍繞農村黨員的特點,實行流動辦學,送教上門,使“流動黨校”電化教育成為開展大規模農村黨員的新課堂。攝製《阿平哥》、《阿秀》等多部電教專題片,利用身邊的人和事,影響教育廣大黨員幹部群眾,同時及時發放上級部門製作的電教光盤、音像資料,組織廣大農村黨員觀看,有效解決了農村老、弱、病、殘、外出流動黨員不便參加教育的難題。三是以提高農村黨員“雙帶”能力為重點,積極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結合開展“三級聯創”、“五村、兩規範”等創建活動,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目標要求,通過“流動黨校”培訓,播放電教專題片,著力抓好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不斷增強農村黨員致富能力和帶領群眾致富能力,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同時,把法律法規、方針政策作為“流動黨校”電化教學的主要內容,不斷提高農村黨員民主和法製意識,有效維護了社會穩定。

(二)立足“三個針對”,增強培訓的實效性。

一是針對不同類型黨員的素質的差異性,科學安排培訓內容。對未經過實用技術培訓的黨員幹部進行普及培訓,使他們盡快成為當地的生產骨幹和致富能手;對具有初中、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黨員、基層幹部進行較為係統的培訓,使他們具有初級以上技術水平和專業技術,成為推廣實用生產技術的骨幹;對農村基層主要幹部進行經營管理知識和適用技術的培訓,提高他們現代農業意識、科學管理能力和決策水平,使他們成為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領導者和示範者;對山區地區,著重抓好果木林和速生經濟林的技術培訓;對近郊鄉鎮,著重抓好為城鎮生活服務的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技術的培訓。二是針對不同類型、不同行業黨員工作生活特殊性,合理安排上課時間。如在農村黨員培訓工作中,農忙時,白天組成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進行實地指導,晚上播放實用技術電教片;農閑時,不定期巡回上課,並充分利用集日在集鎮擺攤設點,宣傳黨的方針政策,解答農業實用技術難題。三是針對黨員需求的多樣性,靈活采取有效的培訓方式。我們結合農村黨員的特點,采取定期辦班和臨時辦班相結合、依托室內教育和利用現場指導相結合、村民點題與專家送課上門相結合、主題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等辦法,優化黨校流動辦班的課程設置,增強培訓的科學性和實效性。

(三)堅持“三化”要求,增強培訓的靈活性。